要想提升写作水平,定期进行读后感的写作练习是非常重要的,读后感不仅是对书的回应,更是对生活的思考与领悟,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优质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篇1
1919年,英国作家威廉·萨默赛特·毛姆的长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成书。其实我纠结了很久要选择哪本书来读,想过很多书,这本是我无意中看到的,大概用了一周多的时间确定了这本书,纠结的原因主要是外国作品由于翻译的问题,语句跟语境有点怪,让我有点望而却步,再者,作品中的人名太长了,很难代入情节中。
有传言说,毛姆的朋友曾跟他开玩笑说:“人们在仰望月亮时常常忘了脚下的六便士”,由于六便士是当时英国货币的最小单位,用开玩笑的语气解读,月亮是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是现实的代表。
?月亮与六便士》以法国作家高更的生平为素材,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弃妻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注入绚烂画布的故事。他的身体里含着原始的野性。
有人说其实这本书丑化了高更的角色,更多的人意识到,作者对高更的褒奖以及羡慕嫉妒,可以为自己的梦想放弃那么多东西。社会会因为一场又一场流血的革命让人彷徨、欣喜,同时也交织着痛苦和无奈。我们在很多场变革过去后,看到了一个可爱可亲的社会。社会上阳光普照,人们觉得自己的梦想握在了自己手里,只要自己去努力,它就会有实现的一天。所以,大家鼓吹追逐梦想。梦想一次变得无比高大,一时间梦想被膨胀,被尊崇。书中的主人公同样也在追逐梦想。
理想是云开的.花,在高高的天上,闲暇的时候看一眼,心中盛满了美丽和甜蜜;生活是脚踩的地,每一步都要踏踏实实,前进中心安神定,慰心慰己。
多少人的梦想,在岁月和现实中夭折。
“人往往不是自己渴望成为的人,而是不得不成为的人。”毛姆在《月亮与六便士》中如是说。
世界上的多数人最终都过着被生活所选择的日子。始终没有勇气去主动的选择生活,你是,他是,我们都是。
“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斯特里克兰德在他40岁那一年,不顾一切去追寻梦想。而他的“不顾一切”是真正意义上的不顾一切,包括生命。在证券交易所供职,有较高的社会地位,可观的收入,妻子优雅且具有魅力,喜欢打理家务,照顾孩子。普通人奋力追求的中年幸福生活场景,该有的他都有。突然有一天,他被一种叫做“梦想”的力量牵引,斯特里克兰德的伟大,正因为摆脱了世俗。
他把“梦想”和“成功”“成名”分割,他的成功不需要任何人去定义,它的评委只有自己。很少人能这么做,所以,我们需要别人认可我们的做法,需要评委的绝对认可。而这一切斯特里克兰德视如粪土,他的生命中从此就只有一件事,就是画画。但是人们理解不了这样一个被“梦想”的恶魔扼在手里的人,他疯了。普罗大众的价值观念不过是享受安逸的生活,有钱有势的话更好。安逸的生活才是大家的梦想,钱和势也是大家的梦想。任何威胁其中一样的行为都是可笑的,即便存在威胁,那就是风险投资,为了追求更高的名和利,成为一个拥有大房子,娶了美丽妻子的爵士,肤浅如思特里兰德的第一任妻子。他看透了她肤浅虚荣的妻子,与其忍受那些可笑的目光,不如早早离开更自由一些。
所以他的放弃足以让我们吃惊,遗憾或者幸运的说,世界上的大多数东西是我们并没有坚持要追求的东西。我们如今所追求的,可能30%是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其余的70%来自于传统、媒体、环境以及周围人羡慕自己或自己羡慕别人而生发出来所谓的成就感。甚至在现代艺术家的群体里,“斯特里克兰德”也只是极少数的存在,我们被这个所谓的“文明”的世界照顾的很好,离开,不仅仅是一个人的事,“蝴蝶效应”它影响很多人。其中塔希提岛作为斯特里克兰德最终选择的地方,我们可以看到,它远离世俗,在文明之外仍有一个纬度,在那里生活的人们幸福也好,痛苦也罢。他们不需要遵守任何的规则,只需遵从自己的内心。
思特里克兰德是一个典型的理想主义者,他敢于与命运抗衡,也敢于面对惨淡的人生,并且一生都在追求它眼中的“月亮”,他的价值观不受社会影响,他只听从自己内心的召唤。
他不给别人看他的画,没有人看过他作画的过程,他不在乎那些偶尔有机会看到他画后做出的任何评价。他已不是世俗之人。
最令人惊骇的是他将死之前,在墙壁上完成的一副旷世之作,却吩咐他的妻子在他死后一把火烧掉,务必烧成灰。
一个人追梦的一生,那些令人怜悯的过程,用生命换取梦想的旅程,就这样如昙花一现。从此这个梦想永久消失。
值得欣慰的仅仅是那些零散的画作,让得到它的人们为之振奋和喜悦。
而这个世界终究是俗人的。
有时候人们把面具佩戴的天衣无缝,连他们自己都以为在佩戴面具的过程中,他们实际上就成了和面具一样的人了。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篇2
你想要月亮,可给你六便士又嫌少。——题记
作者说这个标题是他随手起的和无关,但我觉得这个标题起的太妙了。在无数的选择中,是抬头仰望月亮还是低头去捡六便士,这两个选择也直戳新闻人的胸口,是理想还是现实?
书中的斯特里克兰德和挣扎的凡人不同,他转身追寻理想再也没有回头,可以说是荒诞的可笑的。一个毫无绘画基础四十岁的中年大叔执意作画,放弃了令人羡慕的家庭以及安稳的工作。
他在乎成名么,不,他根本不在乎。他所有的钱所有的时间都用来画画,甚至连生理欲望被他厌恶。他只想要内心的'宁静。他被讥讽,被唾弃,可他根本不在乎其他人的想法。新闻理想和新闻真实,新闻人挂在嘴边的东西,哪一个人可以拍着胸脯保证绝对做到?最初选择这条路靠着的是理想,支撑走完却需要面包。所以,是不是最后都会向生活妥协,但这本书就是要告诉你,可以反抗生活。
我想如果斯特里克兰德死后他的画没有出名,那么就是一场悲剧,可即便他死后变成了瞩目的画家,那一把被他安排的大火烧光了他所有画作,依旧是一场悲剧。所有可能的传世经典都注定湮灭,但世人的评价他才不在乎。
我最喜欢书里的这段话:“我总觉得大多数人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点什么。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但是我的血液里却有一种强烈的愿望,渴望一种更狂放不羁的旅途。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
希望做新闻人的我们,在月光下更孤独勇敢。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篇3
?月亮和六便士》以法国印象派画家保罗高更生平为素材,除了高更的生平经历外,毛姆还赋予斯特里更为鲜明饱满更富有争议的人格。书中描述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了艺术的魔,抛妻弃子,绝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用画笔谱写出自己光辉灿烂的生命,把生命的价值全部注入绚烂的画布的故事。
月亮是什么,六便士又是什么?刘瑜先生在《送你一颗子弹》中有一句非常巧妙的话:月亮是艺术和理想,六便士是世俗价值观和欲念,这部作品就是讲述了这样一个生活和艺术,梦想与现实的故事。
小说讲的是一位家庭美满、事业如日中天的证券经纪人斯特里步入中年后人生之路陡然一转,决绝地告别自己的事业、家庭和所有一切,流浪巴黎学画作画的故事。斯特里在异国他乡过着贫困潦倒的生活,但他并不是很在意,认为只要能满足基本需求就足够了。他生了一场大病,德克把他接到身边悉心照顾,他痊愈后抢走了恩人德克的妻子布兰奇,把这个本来温馨美满的家庭拆得七零八落之后又毫无留念地抛弃了布兰奇,致使她最后无法接受吞食草酸自杀。斯特里最后选择远离文明社会到与世隔绝的一个太平洋小岛上专心绘画,他与岛上的女子阿塔同居,创作出一幅又一幅震惊后世的'杰作。但他在临死前,却嘱咐妻子把他的尸体和壁画一起用一把火烧掉,和自己的心血一起化为尘土。
这不是一个非常传统的诗与远方的故事,斯特里是真的不把功名利禄和外界的评判放在眼里,他在这份旷世奇作完成的过程中就得到了满足,之后会不会被世人看见,能不能得到赞誉对他来说都毫无意义。他的伟大在于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并且再也没有为六便士低过头。月亮重要,六便士也重要,性格即命运,命中注定是哪样就是哪样,人不仅要活着,还要生活。专心抬头追着月亮走也好,认真低下头捡地上的六便士也罢,边捡着六便士边抽空抬头看一眼月亮也好,你要有认清自我的勇气,也要给予自己去追寻真实所想的自由。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篇4
这本书给我太多的震撼了,压的我踹不过气来。这本书对人的心里的细节描写及为何会产生这种心里的分析,让我十分震撼,以至于我到现在心中翻起的那份波浪还没有得到平静,甚至是连语言这个我最为熟悉的东西我都不知道如何说了。这是使我相信作者毛姆不仅是一位伟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位很伟大的心理学家。
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喜爱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太过平淡。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出去去了巴黎,抛弃了令外人羡慕的事业和生活。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原因时,人们发现的事实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
大部分人的人生都在做加法,一个个身份,一个个角色,不停地往身上加,人的每一种身份都是一种自我绑架,将你困在生活这个大牢笼里,挣脱不得。思特里克兰德却在做减法。他甩掉一个一个身份,如同脱去一层又一层的衣服,最后一抬脚,赤身裸体踏进内心召唤的冰窟窿里去了。
毛姆在书中这样写到:“我认为有些人诞生在某一个地方可以说未得其所。机缘把他们随便抛掷到一个环境中,而他们却一直思念着一处他们自己也不知道坐落何处的家乡。在出生的地方他们好像是过客……有时候,一个人偶然到了一个地方,会神秘地感觉到这正是自己的栖身之所和他一直在寻找的家园。于是他就在这些从未寓目的景物里,从不相识的人群中定居下来,倒好像这里的一切都是他从小熟稔的一样。在这里终于找到了宁静”。一个终生跋涉的香客,不停地寻找一座可能根本不存在的神庙”。在小说行将结尾之即,他又借布吕诺船长之口说出:“思特里克兰德好像一个终生跋涉的朝圣者,永远思慕着一块圣地”。毛姆在书中为读者描绘了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场景,丛林、椰子树、土人、古老风俗,妻子埃塔;在蛮荒乐园里终老,在棕榈树间漫步、作画,美无处不在。在那里,常识和道德失去价值,和谐不必刻意维持,人们无需社会规则,一切油然而生。但最终这一场景还是在主人公患麻风病惨死后被付之一炬,不复再现。
查尔斯的最后时光。一个太平洋孤岛的丛林深处,一间简陋土屋里,那位因麻风病而毁容的老人,坐在自己描画的满墙壁画中,聆听波涛汹涌的颜色。他不是选择了梦想,而是被梦想击中。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必须画画,就像溺水的人必须挣扎”。如果说他与别人有什么不同,就是他比别人更服从宿命。梦想多么妖冶,多么锋利,人们在惊慌中四处逃窜,逃向功名,或者利禄,或者求功名利禄而不得的怨恨。但是查尔斯拒绝成为“人们”里面的那个“们”。满地都是六便士,他却抬头看见了月亮。
世界是冷酷无情的、残酷的。
毛姆是讲故事的好手,其实挺无聊简单的事也被他讲得高潮迭起,没有什么曲折的情节也显得很有内容。说起来大段的'内容是他自己在说,既不是故事,也不是背景,夹杂了各种心理哲学社会的描写,但仍然不失有趣。
这部书的悲剧在于月亮与六便士无法兼得,为什么无法兼得?这是一个大的课题,不同的人,不同的环境,又因不同的环境产生不同的三观,不同的三观造就了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角度产生的话语会把另外角度的人逼疯。这也许真不是人的错。也许看到了这一点,如今的人本主义开始繁盛起来。这是一个缺乏理性的时代,先学会如何理性吧。少些道德审判,道德评价。
这本书有很多我想要分享的句子。“我用尽了全力,过着平凡的一生”“做自己最想做的事,生活在自己喜爱的环境里,淡薄宁静、与世无争,这难道是糟蹋自己吗?与此相反,做一个著名的外科医生,年薪一万镑,娶一位美丽的妻子,就是成功吗?我想,这一切都取决于一个人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取决于他认为对社会应尽什么义务,对自己有什么要求。”“梦想什么时候开始都不晚”……
查尔斯用他的一生在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也都有权力选择自己理想的生活,不管是不可企及的月亮,还是卑微平凡的六便士,它都应该是能照亮你内心的追寻之路。
读后我明白了理想与现实是一对矛盾,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一方面它们是对立的,比如,理想是观念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是完美的,现实是有缺陷的;理想是未来的,现实是当下的;另一方面,它们又是统一的。现实中孕育着理想,形成着理想,包含着理想实现的条件和因素;理想来源于现实,包含着现实的因素,并且将来会变成新的现实。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矛盾冲突的一面,还要看到它们相一致的方面。只有这样才能全面地把握二者的关系,不因为现实中遇到这一矛盾而产生偏颇的思想认识和态度。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篇5
英国作家毛姆的小说《月亮与六便士》主要讲述了斯特里克兰德——一个40岁左右的中年男人,一家证券交易所的经纪人,家庭美满,有个贤惠的老婆和一双聪明可爱的儿女,他勤勤恳恳养家糊口,不爱说话,即使说话,也多半无趣无味——形象就如同一杯白开水,在任何一个社交场合都是角落里不大起眼的人。突然有一天他离家出走了,据说他去了巴黎,从零开始学画画。可以说是不顾一切,甚至不惜抛妻弃子被人误以为是出轨,令人匪夷所思,我觉得这件事情要是放到现实生活里,他没准儿就会被冠以疯子的称呼,事实上确实周围的人都认为他疯了,而且疯的不轻啊。
但是我觉得是生活中缺少这样的人,很少有人有这样的胆量和魄力做出这样大胆的选择,人们多半是害怕良心不安,害怕道德谴责,害怕失去所有的舒适与优越感,更害怕别人异样的眼光和闲言碎语地嘲笑和指责。
但是毛姆笔下的斯特里克兰德为了实现自己的艺术梦想,真的就放下了一切,远走他乡,过上了穷困潦倒的生活,开始潜心研究画画这门艺术。
他住在全巴黎最破旧的旅馆,甚至有时身无分文,好几天都饿着肚子,无论怎样贫困也阻挡不了他创作的热情。我想这个人对绘画大概已经到了痴狂的地步,尽管别人看不起他,看不懂他的画,那也无所谓,那得有多么超凡脱俗的意志力,才能抵制住物质享受的诱惑,才能挡住别人鄙视的眼光。我们的主人公好像对物质要求特别低,吃穿住无论多么差都不是问题,而且别人的评价意见丝毫影响不了他,简直就是冷血无情。他终竟是没有摆摊性的欲望,他的冷酷无情害死了朋友之妻,令人深恶痛绝,然而他却不为所动,真的很难理解这位艺术家的怪诞离奇的思维模式。在他人生最后阶段,在贫病交加的情况下,他以顽强毅力完成了毕生最得意的绝世佳作却被付之一炬,化为灰烬,真是令人惋惜的同时又一次被他无畏的超然物外的精神境界所震撼。他不在乎名利,名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他是不是个绘画天才)。仿佛他倾其一生心血只是为了完成自己心中的艺术理想,生命终结之前他终于完成了自己满意的作品,然而他眼睛瞎了,得了绝症,一切都无所畏……他为了追求艺术不惜一切的勇气令人钦佩,如果哪个普通人哪怕有他五十分之一的勇气和执着也能干成一件事了。
正像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月亮代表着高高在上的理想,六便士深深陷在泥土里,象征世俗的生活。当所有人都在追名逐利,按部就班过着平庸乏味的生活时,他们眼中盯着地上的六便士,只有斯特里克兰德抬头看见了天上皎洁的月亮,他倾尽全力寻找真正有价值的生活。
什么样的人生算是真正的成功,什么样的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我只想说:做自己想做的事,过自己想过的生活,本来无可厚非,但人生的真正价值究竟是什么,关键取决于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义。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篇6
读这本书是因一位绘画老师的介绍,也是因这本书的名字看起来很有趣,毛姆的《月亮与六便士》讲述了主人公恩特里克兰德是个在伦敦做事的证券经纪人,他有一个富裕和美满的家庭:妻子漂亮,喜爱虚荣,两个孩子健康快乐。按理说,他应该满足于这种人世的快乐才对,尽管这种生活未免太过平淡。但是,就在他们婚后的第17个年头,他突然离家出去去了巴黎,抛弃了令外人羡慕的事业和生活。就在人们以为他的出走是因为有外遇的原因时,人们发现的事实是:他原来只是为了画画。这时的恩特里克兰德没有任何的绘画基础,也没有任何人教过他这些,他也不打算向任何人学习什么。在外人看来,他简直疯了,他开始变得生活窘迫,几次险些因饥饿和疾病而死。他画的画也完全不像个样子,总是在原有的事物上进行破坏,除了有个蹩脚的画家把他当成上帝外任何人都不会买他的画,事实上他也从不轻易卖画。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拒绝了爱情和家庭,拒绝物质和欲望,一心追求个人精神的自由和艺术上的.美,孤独地生活在他自己的精神世界里,艰难地跋涉着。他不需要钱,但有时金钱会束缚他,他不停地流浪,最后来到了塔西提岛上与土著人生活在了一起。这时的他看起来似乎很知足,他有了一个土著人作妻子,他们生活在与世隔绝的地方,他每天都在那里作画。在他因麻风病病逝的前一年,他成了瞎子,但却在他的住所的地方画的壁画前整整面壁坐了一年,直到死去。他的妻子依照他的遗言焚毁了这一切,甚至没有留下一根木头。
这本书看着可能会让人觉得纠结,与以前看到的东西完全不同,习惯于用自己是常人的标准去衡量那些有个性的人,觉得他们对世界的理解和自身梦想的追求有些傻,但那些精神层面的东西本就不能用任何物质来衡量。我们并不必非要去理解那些为了梦想而放弃一切,甚至生命的人,但至少我们要学会尊重他们,必竟每个人都有追求自己梦想的权力。
作者始终对超出自己认知范围的人事抱有了解的欲望,并千方百计地接近他们,研究他们,最终有所体悟。
主人公在已不年轻的时候,放弃了体面的工作和温馨舒适的家庭生活,踏上艰辛的学画作画之路。
从此衣冠楚楚的证券经纪人开始流浪,而当现在的生活越背离原来安逸的生活环境他离自己的理想就越近,灵感也不断涌现,当他彻底抛弃自己的肉身的时候,他精神中最具有艺术气质的一面终于通过他留在塔希提小岛上的画凸现出来。主人公在塔希提岛上贫病交加悲惨死去的一幕令人震惊,这和其留下的惊世名作被毁一样让人惋惜却又无耐。主人公的行为真的是让人不知道该怎样评价,从来没想到有人会为了自己的理想进而做到这种程度,不管对谁来说应该都是不容易的,但他做到了。很神奇。
艺术家贫病交加的死去的故事很多,这本书的作都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探讨了该如何对待天才、个性这个严肃的话题,在常人眼中,天才,艺术家总是特立独行、行为怪异,让人们觉得不管是生活上还是精神上都无法达成共识,进而难以让人接近。但正是因为有各种不同的生活方式,世界才会如此多彩有趣。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篇7
没想到这是一本类似于人物传记的书。阅读前并没有看简介。只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诗意满满。
如果单纯当做故事看,并不是很有趣,因为在叙述主人公的故事的主线之外加了许多看起来并无关联的“旁枝末节”,有些生涩,有些看起来无趣。感觉毛姆是一个谦虚和善的人。不去管故事是否真实他用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方式叙述故事,使其读起来有很强的真实感,但是内容却是一个在现实基础上,“不切实际”追求理想的奇怪的甚至可怕的`人的故事。
作品得到了众人认可的人不一定就一定有高尚的情操,但是他很有可能有跟别人很不一样的地方。
斯特里克兰一头扎进理想的态度和重婚后的土著妻子爱塔是相配的。塔希提岛这个包罗万象的地方和他也是相配的,他在那里(塔希提岛)终其一生,全身心地投入创作。原来锦衣玉食的妻子追求虚荣,要求他时刻戴起面具保持“体面”,他逃离。其后的女人又要占有他,企图从绘画手中夺走他,可是绘画对他来说比一切都重要,他抛弃了妻子儿女和优渥的生活,不是为了追求所谓“真正的爱情”,结果悲剧收场。那时候的斯特里克兰冷漠得让人害怕。
如果我身边有这么一个人,我觉得他一定是个疯子。可是谁知道呢,我们看起来疯子出毛病的部件,可能正在另一个领域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
六便士与月亮读后感优质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