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总结是对过往的工作体会进行认真分析的应用文体,为了将自己内心的情感得到记录,大家可以写好心得体会,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8篇,感谢您的参阅。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1
窗外天汉长街灯火阑珊。此时此刻,阅读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个个鲜活的画面徐徐展开。“1969年1月隆冬时节,不到16岁的习近平到陕西延川县梁家河大队插队,与村民同甘共苦、水乳交融,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
刻苦读书学习,修身励志……”让思绪飞扬沉浸在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历练和成长岁月中,感觉如此接近梁家河窑洞里的故事。
阅读《梁家河》,结合自己学习,成长、工作中的过往,感受习近平总书记凝聚、饱藏梁家河群众汗水与智慧的温暖记忆,乡亲厚重朴实的情意。感悟总书记坚韧刚强的意志、高尚的品格和为民造福的初心,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情怀,勤奋好学的精神,苦干实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汲取珍贵的政治营养和心系群众的情怀,激发爱岗敬业不懈怠,追赶超越再出发的豪情。用“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梁家河精神照亮前行每一步。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2
细读《梁家河》,坚守党性宗旨,头顶上有国家,心里头有人民。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期间,总书记是“有泥土味的基层干部”,心里老惦记着“让乡亲们饱餐一顿肉,并且经常吃上肉”。时光飞逝,初心不变。无论身在何处、身居何位,总书记始终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自己的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总书记心中时刻挂念着人民,“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一脉相承。从梁家河时“要为人民办实事”到当前“小康路上一个不能掉队”,这种思想贯穿始终,集中体现了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我们讲不忘初心,人民群众就是最大的初心。只要心里装着人民,干事创业才有方向、有激情、有底气。我们要向总书记看齐,头顶上要有国家,心里头要有人民,任何时候,党的传统不能丢、使命不能忘!
细读《梁家河》,坚持奋斗作风,不用扬鞭自奋蹄,只留清气满乾坤。习近平总书记对“奋斗”两个字,情有独钟,身体力行。在梁家河,总书记脚踏实地、埋头苦干,“干活从不撒尖儿”,带领乡亲们打坝造田、战天斗地,干一件成一件,“奋斗”让乡亲们过上了好日子。同时,自己上山放羊揣着书,锄地休息抱着书,深夜挑灯啃着书,“奋斗”淬炼了他优秀的个人品质。梁家河的经历,是总书记提出“为幸福而奋斗”、“在奋斗中谋幸福”、“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奋斗成就价值”等一系列论述的实践基础和思想来源。实干兴邦、空谈误国,正如总书记所说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我们要践行“干”的文化,同时还要倡导“争”的文化。我们要把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上,有技术撑腰,用创新说话,才能站得直,有底气!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3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忘学习的优秀品质,在彷徨和迷茫的情绪中坚持学习,不断读书,并留下 30里借书,30里讨书 的故事。不断的读书让总书记拥有丰富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基础知识直到现在仍然让总书记受益匪浅,也帮助了总书记形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我们现在的生活比起总书记生活的时代要好太多,在有更多条件支持的情况下,我们更要养成读书的习惯,让更多的书籍丰富我们的人生阅历,填补我们精神的空缺,筑牢我们的理论基础。
我们要学习习总书记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的精神。在7年的知青岁月里,总书记对农村的各种活计已经非常娴熟,他立足黄土高原缺水的实际条件,淤地坝、建深水井、修沼气池,每一项工作都扎实稳健,深得民心。我们在面对基层工作时,也应当保持这样一份初心,其中面对 沼气过不了秦岭 这个难题,总书记在各种不赞同、不看好的声音下建起了第一个沼气池,通过这个事迹,对于我们以后在施工建设道路上获得很大的精神支撑,无论面对什么困难都要敢于挑战。
?梁家河》就是一个知识的学海,精神力量的源泉,每一次的学习都会有新的感悟,它坚定我前行信念,用读书摆脱迷茫,用奋斗充盈青春,用实干点燃有作为的广阔天地。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4
可以说《梁家河》我是一口气读完的。这本书,语言质朴,字字饱含着真挚的情谊,在读其中几个章节的时候,我几乎无法抑制地流下了热泪。
四十多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才十五岁,就要背着行李到当时生产生活条件十分艰苦的梁家河插队。在那里一待就是7年。从一个白净的城里娃锻炼成了一个干农活从不“撒奸儿”的好把式;
从一个讲普通话的北京人变成了一个张嘴就来陕北话的黄土高原汉子;
从一个先后写了10份入党申请才被批准入党的年轻人,成长为当时梁家河的党支部书记。
真是难以想象,在此期间,在那样的环境里,他吃了多少苦,受了多少罪,忍受了多少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如果没有一种锲而不舍、坚毅果敢的品性是不行的,如果没有对党忠诚、对人民热爱的坚定信念是难以支撑的文章。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和真情实感,赢得了全体村民的爱戴和不舍,谱写了一曲既感人肺腑又荡气回肠的壮丽诗章
掩卷深思,梁家河真不简单,不能小看,这的确是一个有大学问的地方。苦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坚信光明,也许它就是一个磨砺石;
困难算不了什么,只要团结一心、锲而不舍、坚韧不拔,没有什么不能战胜;
挫折算不了什么,只要初心不变、坚定信念、牢记使命,兴许它就是一块试金石;
百姓的心里有杆秤,群众的意愿大如天心得体会。所以,《梁家河》这本书非常值得我们认真读、反复学、细细品、深刻悟,更重要的是要真真正正地做好“学以致用”。
作为一名基层文学艺术工作者,今后我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方向,坚决为人民抒写,为人民抒情,为人民抒怀。立足本职、结合实际,身体力行地带领全县文艺界人士真真正正地“深入生活,扎根人民”,多创作出一些“有根本价值所在”的文艺作品,尽力为城固文化艺术事业的繁荣发展做贡献。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5
1969年1月,不满16周岁的懵懂少年习近平从首都北京来到“穷山僻壤”的黄土高原一个小山村延川县梁家河。从此,在窑洞一住就是七年。这七年,让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群众思想的诞生过程。
陕北七年,当知青们受不了恶劣环境难以生活而纷纷离开的时候,他还住在一个老百姓的窑洞里。他说他并不感到寂寞。因为晚上的时候,村里边那些半大小子都会围过来听他讲故事。大家有什么吃什么,晚上一起盖几个破被子,互相用身体来互相取暖。为什么大家对一个十来岁的小伙有如此的亲近感、亲热感。为什么其他干部开会时,群众说闲话,基本上没人听,乱哄哄的开始,稀里糊涂地结束。而他开会,大家静悄悄。因为,他没有把老百姓当外人,他深知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铸造江山的主人,共产党离不开老百姓。他不说大话、空话,都是大实话,都想听的话,他干的事都是老百姓盼望的事。(我们作为共产党人,我们一定要把他们放在心上,真正地为他们办实事—习近平)。
为老百姓建沼气池,解决了他们的取暖做饭,为老百姓建淤地坝,使他们多打粮食,解决肚子问题,修男女厕所,解决上厕所的尴尬问题,切切实实地为老百姓谋幸福,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过了“五关”(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拉近了与人民群众的距离。据习近平总书记回忆,晚上,窑洞里有四五个小伙子陪着我,晚上不仅是他们,村里的其他人,都是陆续地吃完饭以后进了我的窑洞,来串门,来听我讲古今,因为我的故事多啊。问我这个问我那个,北京什么样子,知道还有国外,美国是怎么回事,很好奇。你们都吃些什么,在北京吃什么,什么最好吃,你们都还见过什么稀罕事,《三国》、《水浒》、《红楼梦》是怎么回事。后来我就给他们讲了,讲《三国》、《水浒》、《红楼梦》,跟大家都是成为好朋友。面对数次申请入党屡屡受挫的精神痛苦,是普通百姓帮助他卸下了思想包袱,不懈追求人生理想。当他上大学离开梁家河时,因为睡得比较晚,早上一起来推开门呢,外面都站满了老百姓、乡亲们,因为我在里边睡觉,静静地等,感动地哭了。正是人民群众这些心灵馈赠,让习近平总书记的心与老百姓紧紧连在了一起,人民情怀与日俱增,日益深厚。
七年多的知青生活,是习近平总书记形成深厚人民情怀的重要时期。也是我们见证了习近平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他成为全党的核心具有坚实的实践基础和深厚的群众基础。他从小受革命家庭的红色熏陶,15岁上山下乡,在陕北黄土高原度过艰苦的知青岁月,然后进入清华大学这个最高学府学习知识、开阔眼界。大学出来后又进入高层领导机关工作,进一步提升了眼界、增长了才干。紧接着沉到县里直接当县委书记这样的“一线总指挥”,一直在改革发展稳定前沿摸爬滚打,在县、市、省重要领导岗位做实际工作。从农村大队党支部书记到党的总书记,从普通公民到国家主席,从下层军官到军委主席。从西北到华北,再到东南沿海地区。中国的西部、中部、东部地区都待过,党和国家各个领导层级都干过,农民、大学生、军人、干部都当过。这么丰富的阅历,在这么多重要领导岗位上历练过,有这么长时间的实践积累,所有这些都是干好领导工作的宝贵财富。
人们常说“厚积薄发”、“多年磨一剑”,这就是典型的厚积薄发,这就是典型的多年磨一剑。始终把对人民负责作为自己的天职,心里时刻装着人民、感情贴近人民、奋斗为了人民,用一言一行生动诠释“以百姓心为心”、“权为民所赋”的真谛。归结起来是一句话:习近平总书记这个全党核心的形成,是具有深厚政治基础、思想基础、群众基础和实践基础的,是党和人民之福,是国家和民族之幸。毋庸置疑,基层干部的艰难经历,为习近平总书记从政后形成坚持走群众路线、紧紧依靠人民的执政理念奠定了坚实的根基。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6
翻开纪实文学《梁家河》,我被总书记习近平知青岁月深深地感动着。在梁家河村民的记忆中,年轻的习近平最大的爱好莫过于看书学习:晚上和午休间隙,习近平喜欢在窑洞里看书。村民大部分是文盲,只知道他看的书很深。书是他下乡的时候带的,满满一箱。照明用的是墨水瓶做的煤油灯,经常会一直点到晚上12点。
看到这里,我不禁掩卷深思。俗话说:逆水行舟不进则退。青年人精力足、记忆力好,正是学习的黄金期。诚然,作为一名小学教师,教学一线的工作是极其忙碌繁杂的,辛苦自不必说。但无论再辛苦,也不能将学习置之脑后。
当年,习近平白天要从事大量重体力活,掏地、种玉米、割麦子、打坝子,到了晚上用习近平的话来说:不叠被子,一钻被窝就睡。他身体上的劳累度比起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来说更胜一筹。在那个“知识越多越反动”的年代,坚持学习的习惯让他受益良多,“有文化,比农村人思想进步、想得深刻”的习近平很快在众多知青中脱颖而出,终于冲破意识形态的桎梏推荐到了清华大学,开启了人生新篇章。
既要仰望星空,更要脚踏实地。学无止境,保持良好的学习习惯不仅是青年人坚持的目标,更应该是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努力的方向。培根曾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看完全书,我仿佛来到了黄土高原,来到的习近平主席工作生活了七年的梁家河。从“树高千尺忘不了根”“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一声声喊我小名”和“我们走在阳光路上”四个部分中,我感受到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前的痛苦与磨难、奋斗与拼搏、智慧与担当,更找寻到了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的职责之所在、使命之所往。教好书,育好人,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工作做起,在自己的育人岗位上实现人生的价值。
让我们以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教育的蓝天,共同托起明天的太阳!
近日,正当全国上下都在纷纷学习《梁家河》这本书时,我也郑重地捧起这本书。
首先,封皮上的“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这是习近平的一句肺腑之言,他这样深情地评价梁家河村,我就想梁家河这个地方到底给这个伟大的领袖带来了怎样的巨大影响,于是我怀着无比崇敬的心情细细品读了这部当代纪实文学《梁家河》,一读就停不下来,书中一个个生动的故事,一幅幅真实的照片,仿佛把我们带到了当年习近平曾经当知青时一呆就是七年的地方,仿佛看到了他在当年艰苦的岁月里,和乡亲们同吃同住,同甘共苦,坚持学习的生活情景。
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生活那是非常艰苦的,他的吃苦耐劳精神让人敬佩。他什么活儿都干,砍柴、耕地、挑麦、磨面,还要洗衣做饭,乡亲们评价他干活从不“撒奸儿”。习总书记想民之所想,急民之所急。他为村里做了许多的事情,带头建了四个大坝,挖了井,解决了梁家河村民的吃水问题,,修建了陕西省第一个沼气池,还为村里建立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
树高千尺也忘不了根。习总书记虽然离开梁家河村,但他忘不了这个曾经生活过的地方,忘不了这里的父老乡亲,2015年,习近平携夫人一起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他一声声喊着他们的小名,讲述着当年的故事,回忆起曾经的经历,还有那一声声久别的问候,亲切的话语,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平易近人,重情重义的国家主席。正如他所说的“1961年1 月,是我迈出人生的第一步,就到了梁家河。在这里一呆就是七年。当年,我人走了,但我把心留在了这里。”
修身、学习为他将来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那个极为艰苦的时候,习总书记白天要干活,晚上,他就在昏暗的煤油灯下读书,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锄地休息时都坚持挤出时间来读书。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习近平对知识的如饥似渴和注重修生养性的精神。还记得书中写道:“那个时候的习近平,除了劳动之外,到处找书、看书。习近平一面进行着他的农民化实践,一面在书中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读了《梁家河》一书,我思想上受到了很大的震撼,觉得习总书记今天的成就就是靠自己通过实实在在、点点滴滴的工作累积起来的。作为一名基层教师,我们应该从总书记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今后,我们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来作为衡量和检验自己的工作的准绳。我相信只要自己多一份爱心、多一点付出,就会让祖国的花朵沐浴更多的阳光雨露,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为祖国的教育事业撑起一片蓝天。
6月8日,柞水县城区第三小学全体教师在张勇校长的带领下,集中学习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该书记录了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生活,从而让我们认识到了习总书记曾经工作生活了7年的地方,也是给了习总书记最初信念并注定了他人生轨迹的地方,从中我们学到了梁家河精神所蕴藏的巨大力量,进一步坚定我们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的崇高精神。
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作为人民教师,我们是知识的传播者,行为的示范者,更应该从总书记的身上汲取精神食粮,不断的充实自己,提高自己,努力从以下几方面做起:
一、为人师表做好表率
己不先行,何以导入?正人先正己,凡是要求学生做到的,教师自己要率先做到,要求学生不能做的自己坚决不能做。因此教师应以德修身,以德服人,亲其师才能信其道。
二、要成为一名学习者
首先,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学习,从提高个人的业务能力入手,因而,为师者要让自己的知识处于不断更新状态,跟上时代发展趋势,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变自己的教育教学思想,不断更新教育知识结构,完善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不断学习和自我提升,实现自己的专业发展。
通过学习,我们要以梁家河精神为指引,在自己工作岗位上发光发热,用良好的师德共同撑起明天的太阳!
6月8日上午,柞水县城区第三小学全体教师在学校党支部书记张勇校长的带领下,一起品读了《梁家河》的动人故事,重温习近平总书记当年在陕北高原摸爬滚打的青春岁月,追寻我们党的新一代领航人在植根群众中历练成长的光辉足迹,进一步坚定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同心同德,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1528616433883273.jpg
1969年,习近平同志来到了梁家河。在那里,他度渡过七年的艰难岁月,在那里他从一个懵懂少年逐渐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有担当、有梦想的青年。他胸怀远大理想,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从习总书记的人生成长历程中,从梁家河人艰苦奋斗的精神中,我们应当汲取最宝贵的经验。我们要坚定信念,发愤图强,把个人理想与民族希望融为一体,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奋力前行,为实现人生理想而永不懈怠。
在学习过程中,张勇书记告诫全体教师要珍惜美好的生活、珍惜现有工作,用感恩之心和奋进之情做人做事,用实打实的干劲投入到教书育人工作中去,努力争做新时代新教师,真正让“梁家河精神”在城区三小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同时,他还希望教师们时刻做到慎言慎行,常怀赤子之心,以实际行动无愧于时代的重托和人民的深情厚望,争做一位人民满意的老师!
?梁家河》不仅是一本革命传统教育的读本,还是一座“不忘初心、坚定信仰”的精神丰碑,是一个“怀揣梦想、继续前进”的人生驿站。通过学习,我们三小教师将会用“梁家河精神”武装自我,用“梁家河”精神照亮我们前进的道路,以满腔的热情为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当我拿到《梁家河》这本书时,出于好奇,大致浏览了一遍,内容都记叙的是那个时代的农村生活,觉得这本书文风质朴,也没用心精读。
6月8日10时,学校组织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集中学习《梁家河》”读书活动,校长张勇同志宣读了共青团县委关于深入开展学习《梁家河》文件,并向全体教师介绍了《梁家河》一书的内容概要。他说到:“习总书记在梁家河的知青岁月,能够在当时的艰苦环境中,认真读书,多学习,因地制宜,带领干部群众建大坝、挖水井、修沼气、种蔬菜、办代销社等吃饭饮水问题抓起,逐渐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并在担任大队党支部书记后立下坚定理想信念。在这么艰苦的条件下都可以把事情做得这么好,而今天的我们,今天的三小有这么好的条件,我相信大家定会立足孩子的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定将会为祖国的教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为三小迎来更美好的明天。”听完了张校长的一席话,我茅塞顿开,原来这小小的梁家河虽然只是陕北延安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那也是习近平总书记与人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艰苦磨砺、挥洒汗水的热土。
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插队来到梁家河,因为从北京出发时带的半块面包发霉变质,他扔给狗吃了,当时传遍了整个延川县。这件事让他十分苦闷,“陌生的环境和不信任的目光,让年仅15岁的我感到十分孤独”;还有一件事是过了正月十五村民就出去“寻吃(讨饭)”,就因为这两件事刺激了他的心,决心扎根农村,心系乡亲,真抓实干,帮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从此,和农民一起啃着窝窝头,吃的酸菜,挑粪拉煤、拦河打坝,主动适应艰苦环境,积极投身各项生产建设和实践。在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乡亲们战天斗地、搏击贫困,搞农田建设、修通道路、办起了铁业社、磨面坊、成立缝纫组,还建成了全省第一口沼气池,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梁家河精神,概括起来就是: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今天我们学习梁家河精神就是要学习这些一心为民、真抓实干、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崇高精神品质,深学细照笃行,真正内化于心,为自己的工作注入不竭的动力,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立足基层,奉献自己的青春,挥洒汗水,为山区的教育事业添砖加瓦。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7
5月2日,由陕西省委宣传部、陕西新华出版传媒集团、陕西人民出版社策划编撰的纪实文学《梁家河》一书面向全国公开发行,为了第一时间阅读该书,当天下午,笔者立即去书店买了一本,中午“加班”一口气看完。
纪实文学《梁家河》全书10余万字,40幅图片,共分为四个部分。该书语言朴实,情感真挚,情节生动,具有浓厚的陕北乡土气息,有很强的可读性、思想性、教育性。该书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及深刻体悟,对党员干部锤炼党性、提升素质,为当代青年坚定理想、立志成才都有着重要意义。书中蕴含的为民造福的初心、追求真理的精神、埋头苦干的作风、攻坚克难的意志、复兴民族的梦想,并且坚持把学习作为一种生活态度、工作责任,始终保持敢打硬仗、敢啃硬骨头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第一部分“树高千尺忘不了根”,记录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回梁家河的生动场景及40多年来对梁家河乡亲们的绵绵深情和关心牵挂。书中难忘梁家河这一篇目中讲到,2004年8月14日,时任中共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接收延安广播电视台《我是延安人》栏目记者专访,回忆起在延安的插队岁月,他说:“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以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
当在回答“有没有把自己当做一个地地道道的延安人”的提问时,习近平脱口而出:“我确实把自己当做一个延安人,因为这是我人生的一个启程点……我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所以我理所当然地把自己看作是延安人。”
第二部分以“窑洞里长满了故事”为题,讲述了他带领村民打坝造田、修沼气池、建铁业社等发展生产的为民情怀以及刻苦学习、不忘修身的励志故事,让人深刻认识到青年习近平是如何在逆境中成长,在磨砺中脱胎换骨,在窑洞里读书求知、汲取精神力量,在实干中逐步树立“要为人民做实事”的坚定理想信念。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当年的北京知青习近平,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身体力行地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
书中提到高产的淤地坝、陕西第一口沼气池、磨坊和裁缝铺、知青居住的窑洞……一处处旧址、一件件实物照片、一个个故事,无不诉说着习近平七年知青生活的艰辛,把我的思绪带回到那激情燃烧的岁月。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篇8
从《梁家河》中汲取舍我其谁的担当力量。习近平总书记20岁出头就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带领干部群众打井抗旱、打坝淤地、修建公路,件件事办到群众的心坎上,以铁一般的担当推动梁家河发生了实实在在的变化。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从中汲取面对困难敢闯会干,敢于担当进取的力量,在选拔任用干部时,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真正把那些平常时候看得出来、关键时候站得出来、危难时候豁得出来的干部用在关键岗位上。
从《梁家河》中汲取攻坚克难的奋斗力量。苦,是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的底色。面对艰难困苦,他没有怨言,而是与群众一起开荒、种地、放羊、铡草、挑粪、拉煤、打坝,闯过了跳蚤关、饮食关、生活关、劳动关、思想关。作为组工干部,我们要学习总书记不畏艰难、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和自强不息、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把党赋予的各项工作完成好,以苦干实干成就事业。同时,有意识地把年轻干部选派到急难险重的实践中去淬炼、去升华,让他们在攻坚克难中完善自身、成就人生。
从《梁家河》中汲取向我看齐的表率力量。习近平总书记七年知青岁月就是一部以上率下的奋斗史。在打坝淤地时,水沟旁铲土是谁都不愿干的苦差事,每次习近平同志总是主动去水沟旁铲土。修筑梯田过程中,乡亲们都怕冷不想下水,每次习近平同志都是带头赤脚站在冰中凿冰清理坝基,正是他的模范带头,梁家河村先后建成了14座淤地坝,成为了乡亲们收入的聚宝盆。
阅读梁家河心得体会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