忏悔书读后感精选6篇

时间:
Cold-blooded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我们对作品中的冲突和矛盾的思考和分析,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作品中的文化差异和价值观念,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忏悔书读后感精选6篇,供大家参考。

忏悔书读后感精选6篇

忏悔书读后感篇1

第一次读卢梭的《忏悔录》时我只有二十岁,当时对许多人和事的看法非常幼稚,觉得这么伟大的一个人物,怎么会骗人、调戏妇女、偷东西……伟人应该是“完人”,没有一点暇癖。后来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对人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当我第二次重读《忏悔录》时,才感到敢于赤裸裸地公开披露自己的隐私、揭示自己伤疤的卢梭,才是人格意义上的人,值得让人尊重和佩服。而中国当代的传记文学创作,是否应该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呢!

现在,不管是在大大小小的书店里还是大街小巷的书摊上到处是各种名人的传记。然而,翻开一本本书,从头到尾,通篇都是过五关、斩六将,而看不到他(她)走麦城,更有甚者,把自己说成一朵花,把别人说成豆腐渣,借机抬高自己,为自己树碑立传。总之,不是他(她)实际的那样,而是他(她)希望的那样。其实写自传的不管是自己写还是请别人写,真正写出自己的成长变化,犯过什么过失,倒是对世人有益。

其实学一点卢梭的精神,并不是象某些明星那样拿自己那点隐私来吸引读者。更多的应该是对读者、为后人有教益的功过是非、经验教训。一个人在几十年的经历中,他所走的路程,很难说是笔直的,一点弯度也没有。不犯错误的人是没有的。问题是看你有没有卢梭的那种自我剖析的觉悟。敢不敢象卢梭那样揭露自己的伤疤,对自己的功过是非有没有一点实事求是的精神。周总理生前曾说过:如果我写书,我就写我一生中的错误,要让活着的人们都能从过去的错误中吸取教训。翻译者刘思慕在《歌德自传》译者新序中说:“深刻的自我解剖和坦率的自我披沥,是《歌德自传》的第一个特点……”而这些伟大的、著名的人物,敢于披露和承认自己的缺点,并没有因此而影响自己的威望,后人不是同样敬重他们吗?

我和许多的普通人似乎没有写自传出一本书的资格或兴趣。不过活着的每一个人无时无刻不在写自己的历史。因而,在这个文化浮躁的时代,我不合时宜地重读了《忏悔录》,发一点愚不可及的感受。

忏悔书读后感篇2

我是不幸的,每一个让感情束缚于世间俗物的灵魂都是不幸的。失去世间俗物是一种折磨,待到失去之后就会意识到,其实甚至在失去之前,灵魂就早已身处这种不幸。写下这段话是因为他痛失好友,悲痛欲绝,心中一片黑暗。在这种情形中,他哀伤之极,悲泣落泪,唯独能从这种极度哀伤中聊得慰藉。这话语充满哲思,若能真正体会其中深意,定是曾经失去过什么或者如今正在失去。而只有当我们失去至亲至爱之人时,我们或许才能体会到那种对生命无比厌倦,同时却又对死亡极度恐惧的极端矛盾。

世间一切仿佛都是俗物,我们的身体是俗物;我们追求的名誉和利益是俗物;淫邪恶行是俗物;不是真理的谬论是俗物。但我们的身体是由灵魂支配的,灵魂付之于感情与思想,身体付之于行动,若非与灵魂惺惺相惜,世间其他一切都将是虚无。最大的不幸莫过于灵魂的不幸,因为灵魂若是悲戚,灵魂若不能坚守真理,它就会匍匐在地,软绵无力,随着那些自以为是的人们从肺脏中吹出的言语气息,盘曲缠绕,反反复复,光明就不再为它闪耀,它也无法看见真理。可若是我们的灵魂真的失去一些给我们以支持的精神与希望,那也不必无法释怀,因为如果要让这世界平衡,让我们的心灵宁静,一些事物流逝远去,其他的事物定会纷至沓来。这或许就是上帝的馈赠。

但是权且不去理会这一切吧。还是让我抛开这浮华和虚空,全心全意地去追寻真理。生命是可怜不堪的,死亡随时就会侵入。如果死亡突然降临到我的头上,我应该以何种状态告别此生?全心全意地追寻真理似乎是大多数人毕生的追寻,不为虚华名利所诱惑,不为人间疾苦欢乐所羁绊,不为情所困,不为过去种.种留恋叹息或遗憾惆怅,不为将来未知磨难而恐惧忧虑。此生只为追寻真理,愿为真理“为伊消得人憔悴”,愿为真理抛头颅洒热血,愿成为真理的虔诚的信徒,愿成为真理青睐的幸儿。

然而这似乎太过理想太过真空化,难道要如法国启蒙思想家们一样,幻想一个真空的世界,真空的环境,只为我们追逐真理的踪迹?这世间有多少人在这条道路上迷失了自己,成为了浮华和虚空的奴隶?人非圣贤,连奥古斯丁这样的人物都会在拜访有权势的朋友,兜售给学生课业和追寻真理之间摇摆不定,犹豫不决,更何况平凡的人们。可又有多少人能如他一样,去反思“我到哪儿研究我所忽视的东西?我难道不应该为此遭受惩罚吗?死亡会不会隔断一切,随着肉体感官的一切而泯灭一切忧虑?”若我们都如奥古斯丁一般在追求幸福与逃离幸福之间矛盾,那我们也应像他一样去反思与悔悟。当我们真实地剖析自己,暴露自己的缺陷时,我们才能有更多的机会去改变和提升自己。

死亡是每个人必经的生命过程,若我们真正找到自己应该追求的正确的东西时,真理也自在我们心中了,那么无论我们以何种姿态告别此生,重如泰山或轻如鸿毛,又有什么区别呢?公正与道义的标尺早已悬在这世界的顶端了。

有谁能把我们从错误的死亡中重新召回?唯有不死的生命,还有照亮我们心灵的智慧。我们的心不需要其他的光明,只需要这种智慧,这种能够支配世界,甚而操纵着风吹树叶的智慧。奥古斯丁觉得是上帝将他从与睿智的老人文提齐亚努斯和杰出的青年内布利提乌斯的固执争执中解救出来,让他明白占星家们的荒诞寓言是亵渎神灵。上帝是永生的,是智慧的指引,正如奥古斯丁在最后真正决心皈依__时捧起《圣经》时第一眼看到的话--“不可荒宴醉酒,不可好色邪荡,不可竞争嫉妒,总要拥戴耶稣基督,不要为肉体安排,去放纵私欲。”这是上帝对他的告诫和指引,这让我想起老师讲述的一个朋友的故事。在下火车前翻看《圣经》小册子看到一句关于行善的话,下火车后在火车站里看见一个流浪的孩子就把他带回家收养了,朋友说那似乎就是一种引导,那一瞬间只看见那一句话,仿佛就是冥冥之中的一种安排。我不知道如何解释,但我相信,因为我自己也有相似的经历,我觉得那就是一种指引。

虽然不知道这世界上的其他人是否与我们有相似的经历,但我想这种支配世界,操纵风吹树叶的智慧是真正存在的。我生活在无神论的国家,我从小也信奉无神论,但有些事情用科学真的无法解释清楚,况且科学同样来源于智慧,而智慧从何而来我们不得而知。我想没有人否认这种智慧的存在,它或许就在我们的内心,它内化为一种意识,指引我们向前。

不必非要信仰宗教以求得救赎或怜悯,但我觉得我们一定要有一种信仰,关于真理与智慧的信仰,这种信仰能让我们从错误中幡然醒悟,让我们在浮华虚空里坚守本心,时刻洗涤我们的心灵,指引我们未来的方向。

忏悔书读后感篇3

卢梭的《忏悔录》这本五十五万字的自传是一部情感型人的宣言,卢梭想要通过对自己一生的回顾阐明一个事实,即他在自序中所说的:“人之是否崇高,只是以其情感是否伟大高尚,思想是否丰富敏捷而定。”在第一章的一开始,卢梭就大声宣称:“我深知自己的内心,也了解别人。我生来便和我所见到的任何人都不同;甚至我敢自信全世界也找不到一个生来像我这样的人。虽然我不比别人好,至少和他们不一样。”他对于自己“与众不同”的认识是正确的。

卢梭开始写这部自传的时候已经五十多岁,但他对童年生活的记忆仍然非清晰。童年,不但是卢梭的精神源头,而且更重要地,已成为他的生涯中的伊甸园,在坠落之后剩下的就是怅然回望,以及不自觉的对童年感情的模仿。

追求纯粹的情感上的满足近乎拙稚,以致其理性终其一生也未能成熟。

卢梭的情感如此细腻,性格如此敏感,休谟形容他“好象这样一个人,这人不仅被剥掉了衣服,而且被剥掉了皮肤”,而他清楚的自我意识使他把“多愁善感”看成了一种天赋,为了肯定自己所特有的道路,他必须把情感作为最高的价值。

卢梭写的是“忏悔录”,却把一根绳索吊在了听他忏悔的人的脖子上,就像现在也有人拿一根绳子去要求别人忏悔一样。

忏悔书读后感篇4

警示教育读本通过一个个真实案例的深度剖析,涉案人员的深刻忏悔,深入浅出的点评,以案说纪,以案明法,给我以强烈的思想震撼和精神洗礼。这些违规违纪案例的发生大都因领导干部在执政道路上放松了自我学习和世界观的改造、动摇了执政宗旨和理想信念,最终置党纪国法于不顾,在权力、金钱、美色等贪欲的漩涡中沦为历史成渣。这也使我深刻体会到筑牢思想道德防线,提高拒腐防变能力的极端重要性。我要以前车之鉴敲长鸣之钟,在工作、生活中常怀律己之心、常思贪欲之害、常修为政之德,注意纯洁社交圈、净化生活圈、规矩工作圈、管住活动圈,始终把为党为民作为执政之本,把勤学慎行作为立身之法,抱定宗旨、甘于奉献,始终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廉洁操守。

第二篇:《忏悔实录》读后感??

?忏悔实录》读后感??

拿起手上这本沉甸甸的《忏悔实录》,一字一句通读完书中15个真实案例,我的内心受到极大触动。该读本虽然篇幅不长,但深刻地剖析了这15个曾经的党员干部如何从辉煌走向堕落,从光明滑向黑暗的令人痛心的历程,对广大党员干部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警示教育意义。书中涉案人员的人生忏悔,可谓字字惊心,给人以强烈的思想震撼,而编者一针见血、入木三分的点评,更给人深刻的心灵启迪,书中所揭示出来的问题,着实让人心生感概、思绪万千。

读完本书,习总书记的谆谆教导再次回响在我的脑海,总书记曾反复强调:思想纯洁是马克思主义政党保持纯洁性、先进性的根本,道德高尚是领导干部清正廉洁的基础,广大党员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书中的人民公仆之所以变身为人民的罪人,其根本就在于放松了自己的思想警惕,放下了自身的党性修养,从而倒在了糖衣炮弹之下。书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很多党员干部在上世纪90年代进一步改革开放、物质生活丰富之后,开始变得迷茫,进而迷失在物欲之中不可自拔,一步步滑向更深的深渊。以1

史为镜知兴衰,以人为镜知得失,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正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如何始终按照党的十八大的要求,牢记党的宗旨,践行履职为民,这是时代提出的课题,是现实引发的思考,同时也是每一名领导干部在成长道路上的必答题。

掩卷沉思,书本封面几朵抽象的莲花映入我眼帘,莲花自古就代表着不染不妖、洁身自好的高洁品格,作为本书封面其寓意不言自明。除去莲花,封面再无别的图案,颇符合中国书画留白的技法。中国书画的留白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看似空空如也,其实却另给人想象的天地。敢于取舍,少往往比“多”更多,书画如此,工作如此,生活亦如此,我想书中落马的官员正是忘记了这一人生哲理,从而陷入到无尽的欲望之中。人这一生,最大的敌人不是别人,恰恰是自己,如果不能战胜自己的欲望,则必将成为别人学习的反面事例。前车之鉴,殷殷不远。广大党员干部要真正做到如莲一般廉洁、高洁,必须要如书中所言,做到慎独、慎权、慎初、慎微,克己修身,见贤思齐,真正将廉洁从政准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慎始慎终,书写为党和人民建功立业的清白人生。

忏悔书读后感篇5

刚看完《忏悔录》时,我想的是一个人怎能用如此欢快的心情来叙述自己生命中悲惨的事情,怎能把平淡生活中的每件小事都写成精彩有意思的故事。不懂。

昨天老师出了个关于自传事实、传记事实和历史事实之间的关系的题目,我突然想到,其实所谓的“敢于批评自己、揭露自己”、“最真实”的《忏悔录》,很有可能也有很大程度的艺术创造的成分。所有,我们还是要有所保留地看此书,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对不对?

尽管如此,我们仍能从他笔下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世界——贫民、富人共存却泾渭分明的世界。不论是朴实的农民、热心的小店主、出色的阿奈、善良的麦特尔等平民,还是猥琐的神父、彭维尔、西蒙等人,好好坏坏,都是很真实很鲜活的人物。社会的这一面,或许也只有卢梭这般阅历丰富、感情细腻的人能写出来了。

当然,我们还能看到一个近似真实的卢梭——回首往事、不甚感慨、忏悔、抗议、极想为自己辩解的卢梭。很多地方,甚至直白、深刻得让我一时不能接受。就像他关于自己风流韵事的描写,或许代表了一个典型的男性的心理?我不敢确定。

开篇时卢梭就说:“我现在要做一项既无先例、将来也不会有人仿效的艰巨工作。我要把一个人的真实面目赤裸裸地揭露在世人面前。这个人就是我。”不得不承认,很多时候,他的勇敢、坦诚都很让我敬佩,可我还是有时会觉得,他晚年写这《忏悔录》时或许也一定程度上被他的记忆欺骗了,他的记忆展现给他的、通过他的著作展现给我们的,或许也有很多渗透了他本人意愿的经历和事实,所以才会如此生动、鲜活、震撼。

我知道,卢梭是伟大的《忏悔录》是伟大的,而我只是茫茫时间长河中一粒微不足道的比微尘还小的粉末,所以我不敢对巨人、巨著妄作评论,我只是因为要交作业写一些自己的真实想法。请见谅。

忏悔书读后感篇6

花了一个月的时间才将这本书看完,其中由于课程和时间的原因,间隔的时间比较多,所以现在只能模糊的记得大概的内容,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首先,这本书是卢梭自身经历的一种回顾,类似于一种自述,讲述了卢梭从小到大一生的经历。卢梭出生于日内瓦的一个钟表家庭,母亲因为他的出生而死亡,在他年幼时父亲也因为与人发生争执离开了日内瓦,后来跟着他的姑母(舅母)生活,接受过一定的教育。他学过雕刻,在宫廷当过差(为国王进行土地登记工作),当过音乐家庭教师,写过剧本,在艺术方面有一定的见解,也是一个作家和教育家,有诸多情史,在上流社会之间游走,有过辉煌多金的时刻,也睡过公园的长板,朋友众多。

以前读《社会契约论》的时候,就觉得他是一个绝对的自由主义者,主张一种平等的自由。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是深切的感受到这种思想。当他学雕刻觉得不适合自己时,会选择毅然地离开出去流浪;当他在宫廷当差时,认为这种工作过于呆板束缚了自己的自由,就辞掉这份工作选择自己喜欢的作曲;当他的曲子获得国王的赞赏邀请他到宫廷就职时,他选择了拒绝。这种对自己的向往已经融入他的骨子里,成为他的一种品格,就算明天吃不上饭,没有睡觉的地方,他依旧会选择去远方。

在我看来,这种理想主义者是很值得敬佩的,至少我没有这样的勇气去践行自己的想法,会迫于生活的无奈不得不做一些事。想到一句话,每个女生心里都住着一个三毛,渴望独立与自由,但现实世界中的三毛太少,所以她制存在于大多数女性的心里。同时我感叹于卢梭的才华,在音乐、哲学、教育方面都有研究,并非现在的“术业有专攻”,而是在各方面都要涉及。

其次,作为一本自述,他并非只展示了自己的才华,同时也揭露了自身以及人性的特点。他与很多夫人产生过暧昧,毫无掩饰的表达自己对他们的爱意,曾经同华伦夫人同居,依靠华伦夫人才能活下去。她与戴莱斯交往时,与妓女在一起过,当戴莱斯怀孕后,与其他女子暧昧不断,将自己的子女抛弃,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抚养他们长大,孤儿院能给与他们更好的教育,他也会嫉妒,也会有贪婪。这些对于自身阴暗面的记录,是我所感叹的。人们可能会反思自己一生的行为,但很少有人能将自己的这些方面描写的如此详细并让世界所知,因为人本性就是青睐于让别人看到自己的优点,隐藏缺点,从而受到别人的喜爱与尊重。至少现在的我是万万做不到的。

看完这本书,对卢梭的了解进了一步,心里想法很多却无从下笔,阅读总结能力有待提高。希望自己能够抽出时间再阅读这本书,有进一步的感触,也希望下周的读书笔记提升记录价值。

忏悔书读后感精选6篇相关文章:

富在工作读后感精选6篇

猫读后感600字作文精选6篇

教师的建议读后感精选6篇

蛙读后感600字精选6篇

中国寓言故事精选读后感6篇

神秘谷的读后感精选6篇

羊的读后感500字精选6篇

《猫》读后感400字精选6篇

不一样的河狸读后感精选6篇

黑鹤读书的读后感精选6篇

忏悔书读后感精选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