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次写读后感,都能感受到书籍中情感的真实和动人,优秀的读后感,让人对书籍的主题和意义有更全面的认识,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古诗及读后感最新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古诗及读后感篇1
凌晨五点醒来,坐在阳台上听鸟语,望着天空一点点的透出光亮,对面楼里各种灯次第打开,春天的清晨,有凉风拂过,心里生出缱绻的诗意。遂想起少时背诵过的诗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经典唐诗》里的注解言简意赅,说此诗意在惜春。这春天多美,仿佛多睡些时刻都是对它的怠慢。于是开灯,去烧了一壶水,准备煮茶,拿起《经典唐诗》在千回百转、意蕴丰富的唐诗海洋里遨游。
喻守真、马茂元、刘永济评注的这本书极美,内与外皆是。120首经典唐诗配上75位历代国画大师的139幅传世名画,这搭配本身就很动人。以仇英的《浔阳送别图》为封面,初翻的时候想着这绚丽容易迷人眼,过后记起这丰富的色彩下是《琵琶行》里的片片诗意,是“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里的无奈和怅惘。对这书的情感就更加复杂起来了。藏在这些诗画里的充沛的情感,一字一句一帧一格,得慢慢品,细细品,才能知各种真味,且个人能读出个人的`百转千回。
扉页上杜甫的“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是真真正正地契合了我这读诗的情景和心境。这春日的万千景色,窗外就是一整个温柔的世界,近几日的心浮气躁,倒是又被这诗句治愈了。多好啊,杜甫在江南的好风景里逢着李龟年,虽诗言之外满是惆怅、感伤,但这描述的景象确实极美的。而我在这南国的好风景里,就用诗歌表面描述的情景治愈了近几日的焦躁与不安。多少有点自欺欺人,但诗歌的魅力不也常在于此么?于每个人而言,读到的各种况味都有不同。这亦是诗歌的神奇所在。
诗歌重要的不是韵律,而是在于其所感发的生命,在于此时此刻的感受。从张若虚到杜秋娘,这本《经典唐诗》展现了一个最为广袤丰富的唐朝,也展示了最好的唐朝诗人以及他们的最广为流传的诗句和灿烂华美的人生。这本充满诗意,充满禅机,充满美学意味的唐诗读本,以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和恽寿平的《春山暖翠图》里盎然的绿意开篇,到杜秋娘的《金缕衣》和项圣谟的《花卉十开之九》里的粉色芙蓉花结束,这唐朝乃至这人世间的绚烂、悲伤、愁苦、彷徨、仿佛都在书里了。
古诗及读后感篇2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我最近喜欢上唐诗,诗的美感,诗的韵律让我印象深刻。
有人说,你想要去了解唐朝的历史,你就得去读唐诗;你若想了解唐朝当时社会,你就得去读唐诗;你想去了解唐朝人的精神面貌,你得去读唐诗;你想要去了解诗人的一生,你就得去读他的诗,我觉得这是很有道理的`。唐朝是中国古代文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鼎盛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文人,如诗仙李白,诗圣杜甫,诗鬼李贺,诗鬼白居易,初唐四杰:王勃,杨炯,骆宾王,卢照邻,田园诗人孟浩然,边塞诗人岑参……他们都留下许许多多经典的诗作。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表达出的唐朝读书人的困难这一社会现实。而你想了解盛唐的精神面貌,你就要读李白的诗,他的诗代表了唐朝鼎盛的文化艺术。读杜甫的诗,你就能了解唐朝的历史和社会民生。还有很多诗人的作品中体现的是自己人生写照,比如李商隐的《风雨》,“凄凉宝剑篇,羁泊欲穷年。黄叶仍风雨,青楼自管弦。新知遭薄俗,旧好隔良缘。心断新丰酒,销愁斗几千”。这些诗让我们更加了解诗人,了解唐朝社会很好的史料。
这些都是老祖宗们给留下的精神财富,我们可以从中汲取养分,培养我们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历史观。我喜爱唐诗。
古诗及读后感篇3
我从小就喜欢读唐诗,每首诗读起来只要读懂了都是那么的精彩,每句诗都是古代著名诗人从脑子里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词语而组成的。
我读过许多著名诗人的诗,例如:李白的《赠汪伦》、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苏轼的《题西林壁》、孟浩然的《春晓》、李坤的《悯农》等等。
其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首诗是李坤写的《悯农》的第二首。讲的是:在烈日炎炎的中午,农民还在锄草,汗水滴到了禾苗下的土中。有谁知道这盘中的饭,每一粒都包含着农民的辛苦呢!这首诗告诫了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艰辛。有句格言写得真好:“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劳动的果实来之不易呀!反映了不是个别农民伯伯的艰苦都是这样过着简朴的生活。深刻的揭露了这不合理的社会制度和农民伯伯不幸的命运。
记得一次暑假期间,中午我随着爸爸来到了乡下是舅舅家,可他不在,只有他的儿子在家,据舅舅的儿子说舅舅还在田地里锄草。我和爸爸在舅舅的家里喝了一杯水后就跟着舅舅的儿子来到了舅舅正在忙活的那块田地上。这是已是烈日当头了,看见舅舅在锄草就非常地好奇,也想去锄草,就走到舅舅面前兴奋地对舅舅说:“舅舅我也想锄草。”舅舅答应了,然后又给我做示范,在示范的时候我看见了舅舅那一颗颗晶莹的汗水从红彤彤的`脸夹旁流下,滴在了禾苗下的土中。随后,我接过锄头后开始锄草了,一开始,锄起来不是很累,但后来锄着锄着手就开始酸了,手指都起泡了。突然我想起了那首《悯农,这首诗真实写照了我这是的情景。晚上在舅舅家吃饭时,感受这饭来之不易。在盛饭的时候我非常地小心,怕把饭撒到地上去,吃饭时,平时,饭闻起来淡淡的,可今天闻起来却有一种清香的味道。
我呼吁不珍惜粮食的人,不要在浪费粮食了,珍惜农民伯伯的劳动成果,要知道这粮食来之不易。千万不要愧对了我们的农民伯伯呀!
古诗及读后感篇4
最近集团组织了名为“书香中交”的活动,旨在为广大员工增长学识,陶冶情操。我便选了于丹老师的一本名为《重温最美古诗词》的书籍,来慢慢品味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文字的魅力。也正如书籍封面的那句话——“徜徉在明月清风的意象中,感受对中国文化的温情与敬意”。
见解,从另一方面说,读这本书,可以从一位大家的视角去品味这些美妙的诗词歌赋。清代孙洙就曾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可通读一遍才忽然发现,原本口中偶尔蹦出的一两句,根本就属卖弄,哪算得什么熟读。比如白居易的两首,一首《忆江南》,“江南好,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能不忆江南。”竟不知后面还有两段;一首更为著名的《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后面的我竟也不会。像这样的只会一半的诗还有很多,不谈内容,似这般,就已先学会了敬畏。
不得不说,诗词还真是个美妙的东西,有时简短的七个字,就比用千言万语还能表达的清楚明白,读后感《重温最美古诗词读后感》。诗人可以用种种意象来表达自己的感受,“春天”可以跟“愁思”联系在一起,我们眼中可爱的“芳草”在诗人的'眼中却是“离恨”,古色古香的“长亭”是“送别”,展翅高飞的“鸿雁”却代表远方可爱的“家乡”。我时常会胡思乱想,都说现在的营养丰富人也聪明,古人都是呆呆的,傻傻的,可为什么却写不出如那般有内涵,有韵味的千古绝唱。是我们在这物欲横流的年代,把什么丢失掉了吗?
读这本书的时候,真的会想自己当初摇头晃脑背诵的样子,尤其是看南唐后主李煜写的诗的时候,会不自禁的微笑起来。李煜写的诗全是“愁”“恨”“烦恼”,本不是能笑出来的意境,不过有趣就有趣在几年前的我竟然对这个“愁”很喜欢,不管是“离恨恰如春草”还是“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都挂在嘴边,现在想来,小小年纪哪来这许多愁。倒应了辛弃疾的那首词“少年不识愁滋味,爱上层楼。爱上层楼。为赋新词强说愁。而今识尽愁滋味,欲说还休。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由看书而看过去,别有一番滋味。
东坡先生说陶渊明的诗“初看若散缓,熟读有奇趣”。而慢慢读《重温最美古诗词》,竟也十分有趣,书中的诗词包罗万象,田园之乐,国破之恨,报国之情,观景之怀,一一罗列于书中,但无一例外地,都夹杂着诗人或喜或忧,或恨或怒的复杂心情。诗者,感其况而述其心,发乎情而施乎艺也。人性就是这样,无论身居何职,无论身居何位,只要生于世上,便有种种感情,这才是一个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如果真的没有感情,没有喜怒哀乐,那么这不是神就是一堆枯骨罢了。正因有种种情感,诗人们才能将这种情感施乎于艺,我们才能在千年之后的今天,走近那些被称之为“诗仙”、“诗圣”的人,走进他们的内心,体味他们的喜与悲,爱与恨。
我想,于老师如此积极的传播传统文化,无非是让中国文化更好的发展下去,让无数的国人不要忘却传统,忘却前人所留下的美丽语言。走进先贤的内心,聆听先贤内心的情感发声。恰如我们常说的,读一本好书,认识一个好人,会让人心胸开阔。是的,在这个喧嚣的年代,每个人都会遇到烦恼,遇到挫折,能从书中品味先贤遇到磨难时的所为,未尝不是给自己一个正确的渠道去排解这些问题,恰如“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遇磨难而不低沉,做到“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心胸开阔了,问题自然就不算问题了,人总归还是要淡泊一点,否则“众鸟欣有托”,吾不爱吾庐,怎么可能快乐呢。
不管一个人的文学底蕴到底有多高,读两三本书,总归是好的。每天眉头紧锁,心有郁结之气,无论是说话还是做事都会错误百出,莫不如去选上一本自己爱看的书读一读,快乐了才会有进步,“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
古诗及读后感篇5
在灿如星海的唐宋词中,有一颗星星时时照亮着我。那是文天祥在临死前吟成的一首千古绝唱——过零丁洋:辛苦遭逢起一经,千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一个响亮的名字,南宋末年杰出的民族英雄。他的一生,处于元军大举南侵,南宋濒临灭亡的时期。为了救亡图存,他积极组织和领导宋军抗元。这首诗表现的正是文天祥被俘之后宁死不屈、正气凛然的高尚节操。就是这“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句,表现了他坚强的爱国意志,成为我们热爱祖国,献身祖国的座右铭。每当我吟起《过零丁洋》,就觉得文天祥的一腔浩然正气充溢于天地之间。
看文天祥的这首诗,很容易让人联想起《我的自白书》:我渴望自由,但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人人都渴望生命,生欲我所欲,义亦我所欲,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可矣!又觉得国亡我不亡就是耻辱,我必须与邪恶斗争。这首词告诉我历史上宋元两朝的盛衰,让我更加地热爱祖国,愿为祖国效力,宁死不当亡国奴。
宋词是回味无穷的,宋词给我带来无限的遐想。
古诗及读后感篇6
这首诗是作者经过赤壁(即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诗以地名为题,实则是怀古咏史之作。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成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赤壁之战的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其三十四岁的孙吴军事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篇开头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物和的慨叹。在赤壁大战中遗留下来的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经过了六百多年,还没有被时光销蚀掉,现在被人发现了。经过自己一番磨洗,鉴定了它的确是赤壁战役的遗物,不禁引起了“怀古之幽情”。由这件小小的东西,诗人想到了汉末那个分裂动乱的年代,想到那次重大意义的战役,想到那一次生死搏斗中的主要人物。
诗的前两句是写其兴感之由。后两句是议论。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铜雀台在邺县,邺是曹操封魏王时魏国的都城,故地在今河北省临漳县西。
古诗及读后感篇7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这首诗家喻户晓,我们大家甚至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会背了,可有几个人能做到呢?
昨日,当我再次翻起《唐诗三百首》时,我对这首诗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在夏天烈日炎炎的中午,大家都在家里乘凉,只剩下农民在辛勤劳动。汗水流进了干裂的土地里。谁知道饭碗里的饭,是农民的心血……
记得上个星期六,妈妈带我去饭店里吃饭,结账时,妈妈大声的对服务员说“小姐,把剩余的饭菜都打包吧。”许多人的目光都向妈妈投去。我的脸一下子热了,忙拽住妈妈的衣服说:“小声点儿”。说着,便耷下了脑袋。“怕什么?我们一不偷,二不抢的,有些菜只吃了一点儿,不要多可惜!”妈妈的声音陡然提高了许多,丝毫不顾忌周围的人。“真抠门。”我嘀咕了一句。妈妈的脸一下子拉长了,板着脸严肃地说:“学习是怎么学的,把《悯农》背一遍。”我的眼里噙着泪珠,委屈的背了起来……妈妈叹了口气,语重心长的说:“孩子,我是想让你记住‘节约’这两个字啊!现在,挣钱是多么不容易呀。在妈妈小时候,能吃上白米饭就不错了,常常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现在,我终于明白了妈妈的良苦用心。是啊,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勤劳动,我们更应该珍惜粮食,反对浪费。养成良好的习惯。打包有什么丢人的呢?这是人们的虚荣心在作怪。愿大家在今后的日子里都做个勤俭节约的人。、
古诗及读后感篇8
在寒假中,我读了许多的书。阅读使我感悟到很多道理。特别是《古诗70首》,书中的很多古诗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我念念不忘。
如白居易的《草》,诗词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意思是古原上的野草乱生乱长,每年春来茂盛秋来枯黄。任凭野火焚烧不尽不灭,春风一吹旧蓬勃生长。
看着这诗词,我仿佛脑海中闪出那样的情形:古原上的野草,多么繁盛,多么翠绿。野火来了,把他们烧尽,顽强的野草等到春姑娘来时又长了出来。
读完了这首诗,我不禁想到了我们。我们在学习中,总会遇到一些困难。但是一些同学,他们在学习中跌倒了,就不爬起来,呆在原地不动。学习成绩就急速下降。他们就是懒惰。一些同学在学习中跌倒了,却爬了起来,向远方走去。他们就是排在班级前茅的学生。那些懒惰的`同学应该让自己反醒一下。
合上书本,我体会到了我们的学习知识就像水库,不断学习使我们的水库能有知识,而且水分充足。如果我们停止学习,水库的水很快就会枯竭。只有不停的学习,才能使自己的知识渐渐丰富。
古诗及读后感最新8篇相关文章:
★ 蜂古诗教案6篇
★ 中班古诗教案6篇
★ 古诗教学总结5篇
★ 古诗元日教案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