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

时间:
dopmitopy
分享
下载本文

学生的年龄和认知水平是教案编写中需要特别考虑的因素,教案的有效编写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供大家参考。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用钢笔描红。

2、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3、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4、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5、熟记成语,读读背背,作为积累。

6、说话:即兴演讲。

7、学写毛笔字。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一些语言故事的成语,熟记成语,读读背背。

拟订课时: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完成练习1——5题。

教学过程:

一、用钢笔描红。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生齐读内容,要求读正确、通顺。

3、练写描红,师巡视指导。

二、读一读,注意“不”字的声调变化。

1、自由读内容,观察比较,两行读音有何不同?(小组之间可讨论讨论)

2、指名回答。

3、师小结:“不”字在前面的.所有的词语中,如果后面是第四声的字,那“不”字就读第二声;若后面的字是其他三声,“不”字仍读本调第四声。

4、齐读词语,进一步体会。

5、交流“不”字声调变化的词语。

三、写几个来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语。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成语是汉语宝库里光彩夺目的明珠。它有多种来源。其中有一些成语来源于寓言故事。思考:找出这样的成语。

3、竞赛分组讨论。板书成语。

4、集体评议。

5、自由读成语。

6、摘抄成语。

四、读句子,用带点的词语造句。

1、指名读题,明确要求。

2、自由朗读句子,回答两个句子间有什么关系?

3、练习用关联词造句。

⑴指名口头造句,是评讲。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流利、有感情地诵读,感受诗词的音韵美。

2、品味诗词凝练、含蓄的语言美

3、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教学方法:

朗读---鉴赏---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在每一个朝代,都有爱国将士戍守边关的动人故事,都有仁人志士渴望杀敌报国的雄心壮志。请大家回顾曾学过的描写边塞风光和将士心情的诗句。

1、李贺:《雁门太行》(黑云压城城欲摧):“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3、范仲淹:《渔家傲》(塞下秋来风景异)“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边塞诗王维的《使至塞上》。

二、作者简介

王维:字摩诘,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作家。少有才华,开元九年中进士,任太乐丞,后因事被贬。 王维是个多才多艺并有较高艺术修养的诗人,他能诗能画,精通音律。受音乐、书法、绘画的影响,他的诗歌呈现丰富多彩的艺术特色,具有词句秀丽,意境清新,格调高雅,音韵婉转,情景交融的特点。尤其是避世隐居之时,所作的诗歌大多以山水田园景色寄托孤寂闲适的情怀。通过描绘幽静的景色,借以反映其宁静的心境或隐逸的思想。后人称他“诗佛”。 宋朝苏轼曾称赞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三、了解写作背景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番发兵攻打唐属小国小勃律(在今克什米尔北)。737年春,可西节度使崔希逸在青涤西大破吐番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并留作军队判官。本篇即写出塞时沿途景色,察访军情。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庭。这首诗作于赴边途中。

四、反复诵读,以读促悟

读一读

1、 从诗体上来看这是一首五言律诗,共8句,分为四联,大家回忆一下,是哪四联呢?(首、颔、颈、尾)

2、要求: 读准字音,读出节奏,读出情感。

朗读:1、教师范读 2、学生试读 3、学生个读 4、学生齐读

品一品

把握内容,理解诗意,体会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

小组探讨:

1、本诗中哪个词语暗示了作者奉命出使?(问边)

2、“单”、“孤”、“征蓬”等字词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孤寂、激愤、抑郁) 赏析:由“归雁”一语知道,这次出使边塞的时间是春天。在一派春光中,雁北归旧巢育雏,是得其所;而诗人迎着漠漠风沙像蓬草一样飘向塞外,景况迥然不同。自己过了居延这个地方,就像“征蓬”一样,飞出了汉家的边塞,又像北归的大雁一样飞入胡人的天空。诗人以“蓬”、“雁”自比,这两句蕴含了作者被排挤出朝廷的惆怅,暗写自己内心的激愤和抑郁。与首句的“单车”相应。万里行程只用了十个字轻轻带过。

3、诗人在颈联中为我们描绘了怎样的大漠景色?(苍茫辽阔、浩瀚无边)

4、整首诗诗人的情绪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想到自己被排挤出朝庭之外时——激愤抑郁 看到将士不畏艰苦守边卫国时——赞叹敬幕) 尾联:诗了到达目的地以后,从兵士那里得知都护正在边防前线准备战事,这两句可以看出诗人对边关将士的敬慕之情。

悟一悟;

评点、欣赏“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所描绘的意境美。

1、苏轼评价王维诗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就是一幅美妙的图画。请说说这幅画的美是如何表现出来的。

①这幅图画具有 美。

②美的具体表现: 。 这两句诗充分体现了诗中有画的特色,非常讲究景物的画面感。首先,它有画一样的构图,从天边的落日到空中的烽烟到地下的河流,从近处的烽烟到远处的夕阳到绵延无边的大漠,画面上的景物虽不多,但是空间阔大,层次很丰富。其次,它有画一样讲究的线条,一望无际的大漠上,纵的是烟,横的是河,圆的是落日,寥寥几笔,就用简约的线条勾勒出景物的基本形态,概括性极强,仿佛抽象派的作品。第三,这两句在色彩上也很丰富,广阔无垠的大漠黄沙漫漫,黄昏橘红色的夕阳收敛了光辉,静静地居于天际,辉映着波澜不惊的闪着白光的河水,沙漠上升起一缕白色的烽烟,直上高空,雄浑寥廓的边塞风光如在目前。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二句被王国维称为“千古壮观”的名句,其中的“直”和“圆”历来为人称道,你能说说这两个字好在哪里吗? “直”和“圆”两字用得逼真、传神。准确地描写了沙漠广阔的景象,而且表现了作者孤寂的感受。大漠无边,烽火台上燃起的一缕青烟直上云霄,“直”字荒凉孤独中透出挺拔雄伟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长河”之上,是一轮圆圆的落日,“圆”字苍茫壮阔中显现柔和温暖。

五、小结

这首诗描绘了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表现了诗人对守边将士爱国精神的赞 美,也侧面表露了诗人被排挤出朝廷后内心的抑郁之情。

六、作业布置

吟诵《使至塞上》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3

?小草和大树》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放大镜等工具对植物进行细致的观察,并用图和文字进行记录。

2、能分析出某一种植物的典型特点或特征(包括形状、颜色、气味等)。

3、能够归纳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共同特征。

4、能根据植物的不同点,采用一定的标准,对植物进行分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能与其他同学交流,找出比较合理的分类方法。

科学知识目标:1、能通过观察,发现一些植物的主要特征。

2、能举例说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特点。

3、能感受到地球上的植物种类很丰富。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地球上的第个角落都有生命的踪迹。它们有的高耸入去,有的体不盈尺;有的剽悍凶猛,有的柔弱温顺;有的重达数百吨,有的小到用肉眼难以发现……生命世界是丰富多彩的,让我们一起来认识各种各样的生物吧!

首先我们先说说植物,在地球上生长着各种各样的植物,有些植物覆盖在陆地表面,有些生活在海洋、湖泊、河流和池塘中。迄今为止。人们已经知道的植物大约有30万种。今天我们就研究十分普通的植物——小草和大树。

二、新授

1、比较小草和树

(1)让学生分别列举自己见过的一些小草和大树的名称,谈谈自己是怎样区分大树和小草的。

(2)带领学生在学校内或学校附近观察认识的小草(蟋蟀草、狗尾草、芦苇……)和大树(桃树、杨树、梧桐树……),并及时记录它们的特征。收集一些小草带回教室。

(3)分小组交流自己的记录,并且概括小草的相同特点和大树的共同特点。

(4)指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的内容,了解植物可以根据茎的特点分为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

(5)看第4页的插图,说说图中的植物哪些属于草本植物?哪些属于木本植物?重点指导香蕉这种植物的分类。

(6)列举日常生活中常见植物(花生、玉米、高粱、柏树、槐树、爬山虎、榆树……),让学生分类。并相机纠正植株很小的植物一定都是草本植物,高大的植物一定都是木本植物的错误观点。

2、给植物分类

(1)为了更好地认识和研究各种各样的植物,需要根据植物的特征,对植物进行分类。下面也让我们制定标准,给第5页插图中的植物分类吧!

(2)先让我们认识一下这些植物,再仔细观察它们的特征。给它们分类。

(3)小组合作学习,按一定的标准给图中植物分类。并将本组的植物分类标准和结果记录在书中的表上。

(4)全班交流,并分析全班找出的分类方法,通过比较,推选了出最科学的分类方法并说出理由。

(5)观察不开花植物,拓展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植物世界的丰富多彩。

三、布置作业

收集当地的植物,并通过书本、上网搜集植物的有关资料。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4

一、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掌握生字,新词

2、能够在课文中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

3、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感受海棠花的美,感悟生命的魅力。

4、提高质疑的能力,并能通过研读课文,解决问题。

二、教学重点:初读课文,寻找花与潮的关系的句子;研读第四自然段,体会“花动如潮,花多如潮,花盛如潮,花声如潮”

三、教学难点:能感悟生命的无穷的魅力

四、教学过程:

一、审题质疑 感知花如潮

1、出示课件:(潮水) 谁来说说这潮水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出示课件:(花)那这些花又让你想到了什么词语?

3、出示课题:可今天我们要来欣赏一种特别的“潮”(花潮)

4、审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吗?

预设:花如潮有什么关系?花潮是什么样的?

5、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圆通公园看一看吧。(课件出示课文第1、2自然段内容)

6、圆通公园里那么多的景物就包含在这14个字,让我们来读读,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7、其实圆通公园不仅景致多,那里的花潮更是美不胜收。就让我们随着作者,进行一次心灵的旅行。

二、初读解疑:寻找花如潮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

(2)、在课文中找找写花潮的句子,想想这是这样的花潮?

(3)、课文除了写花潮,还写了什么?

三、精读研究,感受花如潮

1、作者为什么称海棠花为花潮呢?大家一起去课文中找找答案。一边读,一边划出相关的句子。

2、交流研读

(1)后山沿路有一大片海棠,平时枯枝瘦叶,并不若人注意,一到三四月间,真是花团锦簇,变成一个花的海洋。

向高处看去,隔着密密层层的绿荫,只见一片红云望不到边际。(板书:花多如潮)

a你们是怎么理解:枯枝瘦叶和花团锦簇的?

b(出示课件)你们看这一簇簇、一丛丛的海棠花,形成了一个花的海洋。所以作者称海棠花为花潮。老师用一个词概括——(板书:花多如潮)

(2)每棵树都在微风中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每一朵花都在枝头上显示着自己的喜悦。

a、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b、朗读指导

c、(出示课件)你们看,这就是在枝头微笑的海棠花,假如你就是其中的一朵,你将如何炫耀自己的鼎盛时代,如何显示着自己的喜悦?(让学生大胆想象)

d、这么多的同学的想象给我们一种争奇斗艳的感觉,你们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吗?

e、现在你能模仿老师刚才的样子,概括花与潮的关系?(板书:花盛如潮)

(3)、有风,花在动;无风,花也潮水一般的动。在阳光照射下,每一个花瓣都有它的阴影,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你越看得入神,你就越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扩展。

a、引导质疑:为什么无风花也在动?

b、那就让我们先来看一看。

c让我们深入到课文中去体会一下吧。

d你们怎么理解“有一种生命在不断扩展?”

e、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现这种生命的魅力吗?

概括花与潮的关系 (板书:花动如潮)

(4)你可以听到潮水的声音……犹如海上午夜的潮声。(板书:花声如潮)

a、作者听到了哪些声音呢?

b、还会有些什么声音?

c、这些声音是作者听到的,为什么还要写上一个“也许”?(讨论)

d、是啊,正是这朦朦胧胧的声音,交织在一起,才让作者想到了——海上午夜的潮声。

e、通过朗读来表现这隐隐约约的声音?

f、能试着背一背吗?

g、概括(花声如潮)

小结:花团锦簇,繁华似锦,看花人蜂拥而至,我仿佛置身于一片花潮之中

3、整体回归

这么美丽的海棠花真是让人留恋往返,就让我们来回味一下吧。(读三个句子)

四、分工积累

1、这么美的句子能把他积累下来就更好了。大家可以小组合作,一人背一句,等会儿,一起展示你们的成果。

2、展示背诵成果。

附板书:10、花潮

花多如潮

花盛如潮

花动如潮

花声如潮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阅读“学习提示”。分辨第二段的联想和见闻。

2、学习第三段,注意怎样写出不同人物看花的特点。

3、学习第四段,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

教学过程

一、阅读“学习提示”。

1、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什么?(分辨见闻和联想)

2、“见闻”指什么?“联想”有什么特点?

3、分辨事物和联想有什么好处?

二、结合训练点,分辨第二段见闻和联想。

1、思考:作者到圆通公园去看花,远看和近看的花名是怎样的?除了看到的,作者还听到了什么?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重点阅读课后题3(1)、(3)。

(1)齐读,说说哪些是作者看到、听到的事物,哪些是作者的联想?

(2)在文中用“——”划出作者看到、听到的;用“~~~~”划出人物联想。

a、小组讨论“见闻和联想”。

b、汇报、小结。(重点在“联想”)

(3)思考并讨论:为什么会产生“就仿佛多少波浪在大海上翻腾”、(这里的“多少”意思是什么?)“感到这一片花潮正在向天空、向四面八方伸张,好象有一种生命力在不断地扩展”、“状如海上午夜的潮声”这样的联想?

(4)小结。这就是由事物引起的联想。(可适当插入联想与比喻区别的分析,易于让学生掌握。)

3、在文中找出哪些是作者的见闻和哪些是联想的句子。读读并体会体会。

(1)看花的人,接踵摩肩,多极了。

(2)这时候,苍松啊,翠柏啊,碧醒啊,修竹啊,都挽不住人。(挽不住人,说明了什么?)

4、指导背诵。(按“远看——近看——声音”三部分来背)

三、学习第三段。

1、第5自然段。

(1)这节讲什么内容?分哪几层来说?

(觉得置身于花海之中,哪儿都好;觉得一棵比一棵好,美不胜收;不同性格的人看花时的动作不同。)

(2)句子比较:

①多数人在花下走来走去,花很好。

②多数人都在花下走来走去,这棵树下仔细端详一番,更好。

a、问:这两句话哪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b、练习:(依照上面句子写法。内容:“许多人在商场里走来走去,看山品很多。”)

(3)找出“大方”的人和“贪心”的人不同的赏花方式,从“贪心”人的动作说明了什么?

2、第6自然段。

(1)每种人看花时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2)讨论,得出:

老爷爷——低吟

老奶奶——珍惜

青年们——好象参加盛会

小学生——惊呆

①如果把老爷爷的看花特点与青年们的看花特点以及其他调换一下,行吗?为什么?

②为什么这样写符合这些人的不同身份?

四、学习第四段。

1、这段写什么?

2、理解“春光似海,盛世如花”句子的意思。

五、朗读课文,总结全文。

六、作业。

1、《作业本》4、5、6题。

2、情地朗读课文。

3、选比喻与联想的句段,让学生分清两者之间的不同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5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写人的文章,主要记叙的是我国的科学家钱学森是怎样克服种种阻挠坚持要回到祖国,并决心用自己的专长来建设祖国的,要求学生从中体会到他强烈而又真挚的爱国之情。学生着重要通过各种课外资料来理解钱学森的事迹,从而体会到他的爱国热情。

教学目标:

1、品读课文,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展开讨论,钱学森是怎样冲破各种阻挠,坚持回到祖国的。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朗读把自己的理解读出来。

4、进行写话的训练,使读、说、写在课堂上合为一体。

教学重点、难点:

1、品读课文,联系课外资料,结合具体的内容,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材料感悟钱学森的爱国之情。

2、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做到感情朗读。

设计理念: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各种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因此,本节课上,紧紧抓住这两点来组织教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读、说、写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设计思路:

抓住课文中钱学森说的两段话来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联系自己课外搜集到的资料以及课内补充的阅读材料,通过自主学习、自主感悟的形式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4课——(齐读课题)钱学森。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对钱学森爷爷有哪些了解呢?(指说)

二。精读课文

(一)通读全文,整体感悟

1、过渡:的确,钱学森爷爷是一位了不起的科学家,他的许多事迹都让我们为之动容。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课文,在自己受到感动的地方多读几遍,也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在这句话的旁边。

2、生自读感悟,师巡视。

3、把自己的感受与同桌交流交流。

(二)抓重点语句,品读感悟。

1、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同学都划出了钱学森爷爷说的两段话,下面,我们一起来讨论讨论。

2、投影出示: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3、仔细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联系自己课前搜集到的资料,说说你是怎样理解这段话的。

①这句话是什么时候说的?

②钱学森是怎么做的?

③钱学森这样做是为什么?

4、大家理解得都不错,能不能通过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呢?自己试着读读看,或者读给同桌听听,互相评点评点。

5、新中国成立后,钱学森爷爷的这种愿望更加强烈起来。一起来看看他说的第二段话。

出示:钱学森诚恳地说:“我们日夜盼望着的,就是祖国能够从黑暗走向光明,这一天终于来到了。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我们是应当回去的。”

6、请反复地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①“日夜盼望着”“终于”希望祖国早日走向光明,时刻关注着祖国。

②“祖国现在是很穷”说明非常了解自己的祖国,虽然身在他乡,却时刻注意、关心自己的祖国。

③“我们——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说明他有强烈的责任感,自己是祖国的一份子,就有责任来建设她。

④“应当”语气坚定,意志坚强。

7、说得真好!钱学森爷爷无时无刻不牵挂着自己的祖国,再细细地读一读课文3-4自然段,你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交流:从3、4自然段中体会到了什么?

①身在他乡,仍然和祖国的人民一起欢度佳节。

②留学生们非常思念自己的祖国。

③他们为祖国的胜利而兴奋,对自己祖国美好未来充满希望。

④钱学森爷爷很想回到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专业来建设好自己的祖国。

⑤面对别人的劝阻,钱学森不但没有动摇,反而更加坚定地劝说别人,发动别人回国。

⑥比较当时国内外的情况,两者相差太大了,然而钱学森没有这样想,他觉得自己有责任来建设自己的祖国,祖国需要她的儿女们为她创造。

8、说得多好啊,从这些我们可以看出钱学森爷爷在说这些话时语气十分坚定、诚恳,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他的这段话。

(配乐齐读,《我的中国心》)

9、可是,野蛮的美国人怎么肯轻易地放走这样一位高科技的人才呢?他们想尽办法来阻挠他。拿出“补充阅读材料”读一读,你有什么感受吗?

(虽然外国人横加阻拦,但钱学森仍然保持坚定的信念,利用一切机会争取早日回国,让人非常感动。)

10、正因为他的诚恳和坚定,在他的努力下,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钱学森终于踏上了归国的航程。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你准备怎样读好这一段?自己试试看!

①自由读;

②指读;

③评议,“想到前方就是自己魂牵梦绕的祖国,他多么希望脚下不是轮船的甲板,而是火箭的舱壁啊!”读出钱学森渴望回到自己的祖国,盼望早日为祖国的航空事业作出贡献的迫切心境;

④配乐齐读(《我的中国心》)

11、回国后,钱学森爷爷尽心尽力为祖国人民服务,取得了不少成就,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最后一自然段?

(三)写话练习:

此刻,你心里一定有很多想法,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钱爷爷说吧,把它写在书上。(配乐直至最后)

交流。

三。总结全文:

今天我们一起读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受到了他那真挚的爱国之情,其实,在我们祖国发展的历史上,像钱学森这样的爱国赤子还有很多,他们也有许多感人的事迹,课后请大家搜集有关资料,让我们以他们为榜样,做一个对祖国、对人民有用的人。

?丁香结》

教学目标

1、会写8个生字,重点理解“幽雅、浑浊、笨拙、参差、愁怨”等词语。

2、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3、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4、品味、积累文章优美而富有哲理的语言,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品读优美的句子,学会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理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写“缀、幽、雅”等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宅院、幽雅、伏案”等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划分层次,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感知丁香的特点。

教学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理清文章的层次,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花草树木及其象征意义的图片,学生仔细观看,交流感受,进入本课的学习。

导语:同学们,看到这些图片,你是否会浮想联翩?古往今来的文学作品中,许多花草树木都被赋予某种品格,如梅花象征高洁,牡丹代表富贵,菊花寓意坚贞等。今天,我们来学习课文——《丁香结》,去文中看一看作者又赋予了丁香结怎样的象征意义。

2、出示课题,理解课题。(板书:丁香结)

明确:“丁香结”表面指丁香的花蕾,实际指人生中的很多问题。以此为题,寓意深刻,易引起学生探究文本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检测预习。

1、简单介绍作者及相关写作背景。

宗璞当代女作家,原名冯钟璞。1928年生于北京,哲学家冯友兰之女。她多年从事外国文学研究,吸取了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之精髓,学养深厚,气韵独特。她的小说刻意求新,语言明丽而含蓄,流畅而有余韵;她的散文情深意长,隽永如水。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弦上的梦》《红豆》,长篇小说《野葫芦引》,散文《紫藤萝瀑布》等。

2、学生自读课文,遇到难读的词语、句子多读几遍,把课文读通顺。

3、检查字词预习情况。

(1)出示字词,指名认读,注意变色的字。教师纠正字音,学生识记生字和词语。

宅院缀满幽雅断断续续伏案浑浊笨拙眼帘

参差单薄照耀文思梦想迷蒙印象模糊恍然

愁怨顺心平淡

◆需注意的字音:

“缀”和“拙”是翘舌音;“薄”是多音字,在本课中读作bó;“恍”是后鼻音,注意不要读错。

◆需注意的字形:

“雅”右边是“隹”,不要写成“住”或“佳”;“薄”是上下结构,不要写成左右结构。

(2)理解词义。

学生四人一组,讨论交流不理解的词语。若是小组讨论无法解决的,提出来全班讨论。

预设:这一环节主要是让学生初读课文,自学生字新词,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因为六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记生字、理解词义的方法,所以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个人自学和小组讨论来完成对生字、新词的学习。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差异网§ 、学生自由练习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层次。

(1)给课文标上段序,小组合作,给课文划分层次,交流为什么这样划分,归纳出每一层主要写了什么。

(2)了解本文的内容主要分为两大主体,即描绘丁香的特点及阐述作者的独特感悟。

预设:采用不同的标准,可以将文章划分为不同的层次。只要有理有据,教师都应予以肯定和鼓励。

◆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第1—3自然段):分别从生长环境、开放姿态、花的气味、花的形貌、花的颜色等方面描写了丁香。(主体写丁香花。)

第二部分(第4—6自然段):分别从古诗中的丁香结、作者提出的疑问、作者的感悟三个方面描写了丁香结。最后以一个反问句作为总结,点明中心,告诉了读者要以豁达的胸怀面对人生中的“结”。(主体写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

2、指名朗读第1—3自然段,初步感知丁香花的特点。

(1)提出问题,小组合作探究,再全班交流。

思考: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写了哪些地方的丁香,它们有什么特点?找出你喜欢的描写丁香花的句子。

交流预设:

生1: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城里街旁、宅院里的丁香;第二自然段描写了城外校园里的丁香;第三自然段描写了斗室外的三棵白丁香。

生2:我知道作者从视觉、触觉、嗅觉等角度具体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这四个方面的内容。如结合“雪白”“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淡淡的幽雅的甜香”等词可以分析出来。

生3:我知道作者赋予了丁香花灵动幽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特点。

(2)教师指导朗读。

过渡:谁说草木无情?它们也各有自己的品性与精神,宗璞笔下的丁香就是如此。作者从多角度展现了丁香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的内涵,不禁让我们喜欢上了这一簇簇的可爱的丁香花。这是一篇清新雅致的散文,你喜欢作者笔下的丁香吗?让我们再次读一读这三个自然段。

四、课堂回顾,交流收获。

1、教师适当总结本课时教学内容,留下悬念。

过渡:今天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生字新词,朗读了课文,还概括了文章的主要内容,划分了文章的层次。学完这节课,大家是不是也喜欢上了作者笔下的丁香?那么,作者是怎样具体描写丁香花的?作者又从丁香结中生发了怎样独特的感悟?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

2、引导学生交流收获。

(1)自主交流并积累学习方法。

(2)摘抄、积累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五、作业设计,巩固提高。

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丁香的特点。

2、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由事物引发联想,进而阐述自己独特感受的写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独特思考,学会豁达、勇敢地面对人生中的问题。

教学重难点

1、感受丁香的特点,学习多角度描写事物的方法。

2、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来理解、感悟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和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有关人生的感悟。

教学过程:

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1、指名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预设: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学生了解到本文主要讲了两部分内容。其中前一部分主要写的是“赏丁香花”,作者分别写了城里、城外校园里和斗室外三个地方的丁香,从视觉、触觉、嗅觉的角度描写了丁香花的色彩、形貌、姿态和气味,让读者对丁香有了较全面的了解,从中能感受到作者对丁香的喜爱之情。后半部分主要写“悟丁香结”,作者从有关丁香结的古诗开始,写到了微雨中格外妩媚的丁香,并引发了为什么叫“丁香结”的思考,进而联想到人生中的愁怨和不顺心的事,感悟到了生命需要“结”,否则就平淡无味的人生认识。教师可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采用整合文章各部分大意的方法来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待学生思考后指名发言,被指名的学生说完后,如果没有说完整或说得不太准确,其他学生可补充。通过自主思考、互相交流的方式,引导学生对课文的主要内容进行概括。

(本文的作者从色彩、形貌、气味、姿态等方面描写了丁香,赋予丁香灵动优雅、纯洁无瑕、可爱芬芳的品格,阐述了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以豁达的胸怀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问题的感悟。)

2、教师过渡,导入新课。

过渡:上节课,我们跟随作者宗璞初步领略了美丽的丁香,丁香的形象已经深深印刻在我们的心里。你最喜欢哪里的丁香?想不想把你喜欢的句段读给大家听?(指名读自己喜欢的句段。)作者笔下的丁香美得脱俗,美得优雅。那么作者是怎样将丁香的美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联想到丁香结并生发感悟的?这节课,让我们继续学习。

二、研读课文,重点探究。

1、引导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圈画重点内容和难以理解的语句。

2、品读课文,欣赏有关丁香的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重点句课件出示。)

(1)学生再次快速默读课文,概括描写丁香的几幅画面,用小标题的形式列出来。

(2)小组交流,派代表在全班展示交流结果。

(有这样几幅画面:城里丁香图、城外校园里的丁香图、斗室外三棵白丁香图、雨中丁香图。)(学生也可有其他概括,言之有理即可。)

(3)师生共同欣赏这四幅画面,感受丁香的特点,体悟作者赋予丁香的品格。

画面一:城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有的宅院里探出半树银妆,星星般的小花缀满枝头,从墙上窥着行人,惹得人走过了还要回头望。(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大声朗读语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教师出示丁香花开满枝头的图片,让学生对比自己想象的画面来感受丁香花缀满枝头的姿态;最后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作者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思考运用修辞手法的作用。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和拟人两种修辞手法。比喻——把枝头的小花比作星星,形象地写出了丁香花小巧、繁密、耀目的特点。拟人——“探出”和“窥着”都是人的神态和动作,作者将丁香花人格化,生动地刻画出伸出宅院外墙的半树丁香花娇俏灵动、惹人怜爱的情态。)

画面二:城外校园里的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这是丁香。(这句话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描写丁香花的?突出表现了丁香花的什么特点?)

预设:教师先让学生自主朗读句子,进入文本描绘的意境中去感受月光下丁香花的美好姿态,使学生情在其中,实现与文本的充分对话;然后小组交流自己的感受。交流示例:

生1:“月光下白的潇洒,紫的朦胧”是从视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作者将丁香花置于迷蒙的月色之下,营造出一种幽静、典雅的氛围,使画面非常具有诗意的美感。白色的丁香花和紫色的丁香花相互映照,各自显出不同的风采,一个潇洒如俊俏的美男子,一个朦胧如害羞的美少女。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娇俏灵动的特点。

生2:“还有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非桂非兰,在夜色中也能让人分辨出”是从嗅觉的角度来写丁香花的。“淡淡的”“幽雅的”表明丁香花的芳香并不浓郁,给人清新淡雅的感觉。丁香花的香味不同于桂花的浓郁四溢、沁人心脾,也有别于兰花的暗香浮动、回味无穷,丁香花独特的甜香令作者即使在月夜下也能闻香识花。突出表现了丁香花可爱芬芳的特点。

画面三:斗室外三棵白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每到春来,伏案时抬头便看见檐前积雪。

从外面回来时,最先映入眼帘的,也是那一片莹白,白下面透出参差的绿,然后才见那两扇红窗。(这两句话中的“积雪”和“莹白”在文中具体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明确:“积雪”和“莹白”在文中指的是丁香花。作者用“积雪”和“莹白”来代替丁香花,一方面避免反复提到“丁香花”带来的重复累赘之感,使行文富于变化。另一方面从修辞的角度来看,“积雪”是借喻(使用喻体来代替本体),“莹白”是借代(借用事物的特征来替代事物本身),巧用这两种修辞手法能够鲜明直观地突出丁香花的特点:“积雪”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多而纯净、轻柔;“莹白”不仅言其白,而且言其光洁,给人眼前一亮的感觉。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那十字小白花,那样小,却不显得单薄。许多小花形成一簇,许多簇花开满一树,遮掩着我的窗,照耀着我的文思和梦想。(“照耀”一词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明确:“照耀”既写出了丁香花白得如雪如月,似有光辉晕出;又写出了丁香花与作者的联系之深,将丁香花对作者心灵的鼓舞与慰藉以及作者对丁香花的依赖巧妙地表现出来。窗前的丁香见证了作者的写作生活,让她的文思和梦想更加焕发光彩,“照耀”一词将这种相依相伴的知音之情表达得巧妙脱俗。

画面四:雨中丁香

(课件出示相关语句)在细雨迷蒙中,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花墙边两株紫色的,如同印象派的画,线条模糊了,直向窗前的莹白渗过来。让人觉得,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雨中的丁香有什么特点?作者为什么说“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

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重点分析“格外妩媚”一词,这个词概括了雨中丁香的特点;接着结合“如同”一词明确作者在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然后出示一幅“印象派”的画作,引导学生欣赏画作,感受画面风格;再引导学生认识到作者把紫色的丁香比作印象派的画,表现出雨中的丁香色彩仿佛流动一般,紫色与白色自然交融,给人极美的感受;最后让学生明白:正是因为雨中的丁香如此妩媚、如此迷人,才让作者不禁发出“丁香确实该和微雨连在一起”的感叹。

(雨中的丁香朦胧妩媚,线条模糊,颜色交融柔和,犹如一幅色彩边缘模糊、柔和婉约的画作。着了水滴的丁香格外妩媚,十分动人,不禁让作者赞同古人将丁香和微雨联系在一起的写法。)

(4)师生用简洁的语言梳理四幅画面的描写角度,总结写出了丁香花怎样的特点。

预设:结合刚刚欣赏的四幅画来说,如作者从颜色、形貌、气味、姿态(或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写出了丁香花纯洁无瑕、可爱芬芳、娇俏灵动、鲜润妩媚的特点。另外,教师要让学生意识到作者所描绘的并不是散乱的几幅图画,而是按一定的逻辑顺序组合在一起的。

3、再识“丁香结”,感悟情感。

研读课文第4—6自然段,教师出示阅读提示,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①从课文引用的两句古诗中你体会到古人在丁香结中寄托了怎样的情感?作者在文中引用这两句诗有什么作用?

②什么是丁香结?为什么称为丁香结?丁香结有什么象征意义?

③作者由丁香结生发了怎样的人生感悟?你是如何理解的?

问题一预设:教师先引导学生理解诗句“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意思,感悟诗句表达的情感,然后总结得出结论:丁香结在古人眼中就是惆怅的代表、愁思的象征。在此基础上,结合第4、5两段的内容进行分析:作者引用古诗从另一个角度展示了丁香结的形象,丰富了丁香结的内涵,印证了在古诗文中丁香结的形象的确与“愁”分不开;同时也为后文作者一反古人寄托在丁香结中的情感,以开阔的胸襟开拓丁香结的象征意义做铺垫。

问题二预设:教师先指名学生朗读“今年一次春雨,久立窗前,望着斜伸过来的丁香枝条上一柄花蕾。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我才恍然,果然是丁香结”这段话;再课件出示丁香花蕾的图片和中式衣襟上的盘花扣的图片,引导学生明确丁香结的本义和象征意义;最后具体分析称为丁香结的原因。

(丁香结的本义:小小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丁香结的象征意义:愁怨。称为丁香结的原因:直接原因——丁香花的花苞圆圆的,鼓鼓的,恰如衣襟上的盘花扣;情感原因——丁香负担着解不开的愁怨。)

问题三预设:教师首先要让学生明白文中直接阐述作者的感悟的句子是:“每个人一辈子都有许多不顺心的事,一件完了一件又来。所以丁香结年年都有。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不然,岂不太平淡无味了么?”然后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和生活实际谈一谈自己的理解。教师应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允许有独到的见解。学生自主发言示例:

生1:生命中总是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烦恼、忧愁,这些大多不能被立刻化解,作者认为这是一种常态。如果人生中没有任何困难,反而缺少起伏,就太平淡无味了。

生2:作者发出如此超然物外的感叹,展现了她从容、豁达、积极的人生态度,以及对困难忧愁无惧无畏,以平常心看待的优秀品格。

生3:此处作者将丁香结和人生感悟联系在一起,使文章有了更深刻的内涵。

4、总结全文,深化主题。

预设: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对丁香花的特点、丁香结的来历及象征意义、作者由丁香结生发的感悟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在此基础上揭示文章的主题就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1)教师总结。

小结:丁香淡淡的幽雅的甜香驰骋了作者的想象,带我们欣赏了不同地方的丁香的美,让我们感受到了丁香给作者带来的欢愉。多少年来,作者的心里一直装着丁香,装着“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在一次雨中的偶然发现,给了作者新的感悟:结,是解不完的;人生中的问题也是解不完的。正是这解不完的结,才让我们的人生充满了挑战,充满了乐趣。

(2)联系生活实际升华主题。

(人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在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是一种常态。我们应该正视生活中的问题,把它们看作生活有益的补充。所以,我们要以豁达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结”:生命既需要春光无限的阳春,有丁香如雪,幽雅香甜;同时,也需要细雨中解不开的丁香结,愁肠挂肚,百转千回。)

三、读写结合,学有所获。

过渡:通过本课的学习,同学们欣赏了娇俏、妩媚、芬芳的丁香花,理解了丁香结中寄托的情感,体会到作者丰富的联想和独特的感受,同时也领略了大作家的文笔的魅力。我们在写作文时也要学习作者的写法,用心观察,融入自己独特的感受,这样能使自己的作文更生动、更吸引人。

1、出示“小练笔”,教师点拨写法,学生练习写话。

小练笔:作者通过“丁香结”这一事物引发了自己的联想,在我们的生活中,一定会有一些事物引发你的联想。想一想,快跟同学们分享一下吧!

提示:生活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事物有什么特点?它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寄托了怎样的情感?要充分发挥想象,要写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2、小组交流,集体评议。

四、背诵积累,作业设计。

1、摘抄自己喜欢的句子,丰富积累。

2、课外搜集并积累有关丁香的诗句。

3、完成本课对应训练。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6

?跟祖父学诗》

教学目标:

1.学习课后生字,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条理,回答课后问题。体会文中流露出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体会作者与祖父之间的亲情。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激发对诗歌的学习和研究兴趣。

3.学习作者直白而富有童趣的表达,体会作者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条理,回答课后思考题,体会文中流露的童真和学诗的乐趣。激发对古诗的学习兴趣。体会作者选取典型材料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初读全文,读准生字。理解文章大意,理清文章条理,体会小作者的童真与可爱,体会作者在学诗过程中的感受。有感情的朗诵文章一至十段。

一。导入新课:不管学习什么东西,都要经历一个过程。有时这个过程是非常有趣的。我们的作家萧红把自己小时候学古诗的故事写了出来。很有趣。看看同学们你们有什么感觉呢?

二。指名读全文:

1.听听生字的音发准了没有。

2.把你觉得有趣的地方找出来。

3.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三。全班交流:

1、交流有趣的句子。读一读。

2、提出问题。

3.读了这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再读课文,理清文章条理:

思考:我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你觉得作者经历了哪些过程?

(跟着祖父念,基本上就是乱叫。然后读的好听的诗就喜欢读,举了两个例子来说明。最后学诗意也是胡猜乱想,流露出童真非常可爱)

五。 细读文章1----10段:

1.最初作者是怎样和祖父学诗的?谁能描绘一下作者学诗的情形呢?

2.体会一下“房盖被你抬走了”是什么意思?

3.请同学分角色有感情的将这部分读一读。也可以讲讲你的体会。

六,课时小结。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学习文章后半部分,体会作者在学习自己喜欢的诗和学习诗意时的有趣与天真,感受作者的童真与可爱。学习作者选取典型材料写作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上节课内容:

作者开始学习是出于好奇和好玩,我们看看她是怎样学的呢?哦,原来是在祖父口口相传中学习的,她的学习方法就是乱喊乱叫,也不知道其中的意思。

二,那么作者学习也很挑剔,有喜欢念的也有不喜欢念的,看看她喜欢念什么诗?为什么喜欢呢?

1.指名读11—17段。

2.作者喜欢什么诗?我们也来念念。(指名读)你们喜欢吗?

3.下面我们体会一下作者为什么喜欢呢?

(原来是字音好听,还有发音很好玩)你们读到这里有什么感受?

(作者通过这个事例写出了孩童的天真可爱,非常有趣)

4.谁有感情的把这部分读一读?(教师指导朗诵)

三。读到一定的时候,就有新的要求了。祖父开始讲意思。那么小作者明白了诗歌的意思吗?

指名读最后一部分。你有什么感受?

(小作者完全没有理解意思。只是想着吃的,和凭感觉判断)这一部分更深入的表现出作者的天真可爱。特别是与爷爷的对话显得非常真实,非常有趣。谁能读出这种感情呢?

指名分角色朗诵。教师指导,反复朗诵。

四。学完了作者学诗的经历,你觉得真实吗,有趣吗?谈谈你学诗的体会吧?

(全班交流)

五。作者围绕学古诗选取哪些典型事例呢?总结一下。

小结:文章选取的材料都是为中心服务的,选择的材料要生动,要准确的表达中心,这样才能使文章内容集中,表达意思明确。

培养良好的习惯(十二)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道理。

2、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

教学难点:

通过课本插图和有关事例,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以及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准备:教学挂图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明白“行万里路,读万卷书”的道理,逐步养成深入社会学习语文,投身自然增长知识的学习习惯。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从一年级起,我们就开始学习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从中我们学到了关于写字、读书、写日记等方法,为我们以后养成习惯打下了基础。今天,我们来学习这最后一个习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二、指导看图,领会内容

(一)指导观察第一页

1、学生自由观察,思考:图上有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他这是会时想些什么?

2、指明回答,教师补充

第一幅:在天文台,老师和同学参观古代的天文仪器。同学门看到这台仪器,一定为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感到骄傲。

第二幅:在天文台的天文展览馆内,墙上贴着宇宙中星体的照片,希望大家长大后到太空中研究宇宙的奥秘。

第三幅:简介:碑刻是刻在石碑上的文字和图画,大多出自著名书法家和书画家之手,有很高的艺术价值,是中华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同桌共同参观三幅图,回顾主要内容,说说自己的想法。

(二)指导观察下两幅图

1、学生自由观察插图,按照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思考:图上有哪些人物,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有什么意义?

2、同组相互交流,感受体会

(三)学生交流:观察了这些图画,你有什么想法?

三、教师小结

四、练习介绍自己的家乡

1、自由练习

2、台前介绍

3、教师评价

第二教时

教学要点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插图,结合有关事例,使学生懂得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道理,逐步养成在实践中运用语文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从小就要到学校里学习知识,长大后才能胜任祖国交给我们的工作。因此,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学生齐答:运用)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怎样在实践中学会运用。

二、指导看图

教师带领学生依次观察插图,弄清图中内容。

1、第一行两幅

(1)教师简单介绍

(2)学生讨论:控制室和播放室的几位同学是怎样工作的?

(3)班级交流

2、第二行左图

(1)提问:图上的同学在干什么?表情如何?

(2)教师小结:这几位同学的字真棒,但这并不是轻易得来的,而是他们长久的练习换来的。只要大家坚持天天练习,相信有一天你们的字会写的更好!第二行右图:(1)学生仔细观察,回答:从图中得知,演讲要注意什么?

(2)请一位同学作一次简短的演讲,学生评价。

(3)教师总评

3、第三行左图

(1)观察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

(2)自由练习朗诵,体会方法。

第三行右图

(1)观察插图,回答:图上的人在干什么,黑板报出的怎样?

(2)教师补充:办黑板报要先选择好内容,确定栏目,设计图案。

4、左上图

学生观察,谈谈怎样编手抄报?

5、右下图

(1)教师简介

(2)学生交流:他们演的怎样?怎样才能演好课本剧?

(3)教师小结:参加课本剧演出,可以锻炼自己运用语文的能力,陶冶艺术情操,培养自己多方面的情感。

三、谈收获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1、长江之歌

教材分析[题解]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歌词,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之歌”题意是关于长江的歌,唱长江的歌,赞长江的歌。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发源青海省唐古拉山各拉丹冬雪山沱沱河,全长6300千米,流经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它源远流长,与黄河一起,成为中华民族的摇篮,哺育

了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被誉为“母亲河”。它是永远值得赞颂的。

[结构分析]

这首诗歌赞颂了长江的宏伟、壮丽,表达了对长江的热爱、依恋之情。全诗共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节):写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

第二部分(第2节):写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

这两部分运用前后两次出现的“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贯通起来,以对长江“赞美”、“依恋”的真挚感情作主线,把长江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力量无穷、贡献巨大融为一体教学要求:

1.学会2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通过理解诗歌语言和吟诵诗句,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培养审美情趣。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语言。背诵课文。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人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赞美长江的诗歌。

(板书:长江之歌)

?长江之歌》是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的主题歌歌词。

2.出示地图,指出长江的位置和所流经的地方。

3.你们对长江了解多少呢?

4.放录音。

?长江之歌》歌词豪放,歌声雄浑,我们一起来欣赏。

二、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自由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字词。

(2)描红田字格中8个生字。

(3)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依恋荡涤尘埃磅礴灌溉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语:乳汁哺育挽起荡涤尘埃灌溉奔去各奔东西

(2)指名逐词读,指点学生从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一字多音等方面区分加点字读音的异同。

(3)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丰采:美好的仪表举止。

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荡涤:洗涤。

尘埃:尘土。

磅礴:气势盛大。

灌溉:把水输送到田里。

3.各自轻声试读课文。

4.分节指名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点

5.四人小组自由读课文,讨论:哪些地方读懂了?交流。

三、指导写字

1.指导写字。

乳:左右基本等宽。

汁、哺、挽、涤、埃:左窄右宽。

灌、溉:左窄右宽,因笔画较多,写时要紧凑些。

2.学生练习写字,教师巡视指导。

第二课时

一、听写生字词

二、指名朗读课文

三、精读训练

1.观看系列片《话说长江》片断,听《长江之歌》。《话说长江》这部系列片让我们感受到了长江那宏伟、壮观的气势,作者说——

2.出示:我们赞美长江,你是无穷的源泉;

我们依恋长江,你有母亲的情怀。

3.自由读,说说读了诗句想了解什么?

4.交流、讨论。

5.精读第一节:

(1)自由读,四人小组讨论: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资源?

(2)交流:

出示:你从雪山走来,

春潮是你的风采;

你向东海奔去,

惊涛是你的气概。

(“雪山”在祖国的最西部,“东海”在祖国的最东端,长江能从祖国的最西部走来,向祖国的最东部奔去,说明她的源泉是无穷的)

指导朗读:这两个分句我们该怎样读,哪些词提示了你?

(3)默读第一小节,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有母亲的情怀?

(4)交流。

出示:你用甘甜的乳汁,

哺育各族儿女;

你用健美的臂膀,

挽起高山大海。

(“哺育各族儿女”:只有母亲才会哺育儿女,在这里把长江比作了母亲,而且长江哺育的是各族儿女,可见这位母亲的胸怀是多么宽阔。)

“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里又把长江拟人化了,长江很长,它就像母亲伸长那健美的臂膀,从西至东,把祖国的高山大海拉在手里,让它们紧密联系在一起,永不分离)

指导学生看地图,并联系实际想象体会“哺育、挽起”的感情。

指导朗读:这一句我们要读得深情。

6、精读第二节。

(1)听录音,思考: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它有母亲的情怀?

(2)交流:

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是无穷的源泉?

(①“远古”是指很遥远的古代,长江从远古走来,向未来奔去,时间跨度很大,长江永远不会停息,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

指导朗读第一句:“走”、“奔”句与第一部分的“走”、“奔”句对比读,体会长江的宏伟气势和永葆青春的活力。

(②“灌溉花的国土”:祖国的领土那么大,长江能将它们一一灌溉,所以说它是“无穷的源泉”。“推动新的时代”:长江能推动时代的发展,力量是无穷的)从哪些地方看出长江具有母亲的情怀?

(①“你用纯洁的清流,灌溉花的国土”:母爱是纯洁的、神圣的,长江像母亲一样滋润着祖国的每寸土地。

②“你用磅礴的力量,推动新的时代”:母亲的力量是巨大的,长江就像母亲一样,对新时代的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3)师引读。所以,“我们——赞美长江??”

(4)指导朗读第2节。

(5)指导背诵第2节。

四、练习朗读全诗

1.同学们,作者从空间上和时间上歌颂了长江,学完了这首诗,你们有什么感想呢?

2.是啊,长江源远流长、宏伟博大、多姿多彩;长江古老悠久、气势磅礴、力量无穷。让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去赞美长江,表达出我们对这位伟大母亲的依恋之情。

3.练习朗读。

五、学唱歌曲

参考资料

?长江之歌》:电视系列片(话说长江)主题歌。王世光作曲,胡宏伟作词。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流经青海、西藏、四川、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等11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全长6300千米·,沿途汇人许许多多支流,形成一个庞大的水系。全流域的面积超过.180万平方公里。湖北宜昌以上为上游,宜昌和江西湖口之间为中游,湖口以下为下游。

长江,无论就长度、流域面积或水量来说,都可称得上我国第一大河,也是世界著名的大河。

长江之歌

源远流长拥抱着大地

从空间上描写歌颂

宏伟气势哺育儿女的胸?

悠远久长苦难的过去

从时间上描写表现光辉的现实

功在千秋灿烂的未来

赞美之情崇敬的情感

抒写表达

依恋之情热爱的情感

2、三亚落日

教学要求: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10篇《苏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希望可以启发您的一些写作思路,更多实用的范文样本、模板格式尽在一秘。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篇7

?大自然的秘密》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7个生字,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中踯躅不前,突兀,鱼贯而出等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3,以读引读,引导学生阅读其他人与自然之间的故事,并交流读后感受.

教学重难点:读中感悟,体会,理解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教具准备:图片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

一、播放课件,激趣引入.

(播放绿龟的图片)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动物吗 是呀,它就是我们要认识的朋友太平洋绿龟.你知道哪些有关它的知识 (请学生回答)

你知道他们的幼龟是怎样离巢进入大海的的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课文《大自然的秘密》(板书,指导秘密的写法)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自学课文.课件出示自学要求:

(1)借助字典通读课文.把不理解的词语画下来.

(2)读课文,标出自然段.

(3)小组合作学习,把自己不理解的,不懂的词句与大家交流,讨论.

2,给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学.

3,教师参与小组合作学习.

4,指名读课文,要求读准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完后师生评价读书情况)

三、阅读交流.

你还阅读了哪些人与自然的故事 请在小组内和大家一起分享.

第二课时

一、复述课文主要内容

请学生回忆课文主要内容.

二、品读课文

1,自由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文中哪些地方让你感受最深,在书上写上旁批(读后的感受).

2,小组内交流阅读收获.

3,全班交流:

(1),重点学习第十自然段

找出描写动作的词语,通过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体会当时我们着急,内疚的心情.

(2),突然,一只幼龟率先企图把它拉到沙滩上去.

解释词语踯躅不前,突兀,指导朗读体会幼龟犹豫不决的样子.

(3),向导抱走幼龟不久,成群成群的幼龟从巢口鱼贯而出.

解释词语鱼贯而出.

(4),我和同伴们低垂着头,在沙滩上慢慢前进,似乎在这群凡人中间,一切都寂然静止了.

理解句子含义.

4,理解 当人自作聪明时,一切都可能走向反面.这句话的含义.

三、总结升华,抒写亲情

学完课文后,你有什么感受,请写下来.你有没有见过或听过类似的情况,请和同学们交流.

作业布置:

1,有感情朗读课文,抄写自己喜欢的词语.

2,背诵第十自然段.

3,阅读有关人与动物之间的故事.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相关文章:

六年级上册数学书教案5篇

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圆教案5篇

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心得体会5篇

六年级认识圆柱教案5篇

小学语文六年级教学总结范文5篇

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圆教案5篇

小学六年级交通安全主题班会教案6篇

小学语文六年级个人工作总结6篇

人美版六年级上美术教案6篇

六年级体育教案5篇

六年级苏教版语文教案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566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