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的准备使教师能够更好地设计课堂练习和讨论,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案帮助教师掌握整体教学进度,确保课程按计划进行,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1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投影展示几个信息技术的例子,激发学生的兴趣
新课教学
一、信息技术概念
信息技术主要是指利用电子计算机和现代通信手段实现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存储信息、处理信息和显示信息等的相关技术。
二、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1.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⑴语言的使用
人口超过100万的语言有140多种,其中汉语的使用人口最多,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所以,汉语是联合国指定的六种工作语言之一,另外五种语言是英语、俄语、德语、法语和西班牙语。有些语言则只为几千乃至几百人使用,如美洲的土著印第安语,中国的鄂伦春语、赫哲语。
⑵文字的创造
文字是在语言的基础上诞生的,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人类语言的起源,距今至少有上百万年,人类最早的文字诞生到今天,最多也不过五六千年。
中国文字的发展,经过秦统一中国后,连续对汉字进行简化、整理,使汉字逐渐走向规范化。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古文、篆书、隶书、楷书等四个阶段的演变过程。其中,篆书又有大篆、小篆之分;隶书则有秦隶、汉隶之别。由此可知,历任何一种新的字体,都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形成的。总体来说,楷书形成后,中国文字已基本定型。
⑶印刷术的发明
我国是印刷术的发源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印刷术,都是在我国印刷术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下发展起来的。印刷术的发明,对人类文化的传播、发展起了重大作用。印刷术和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并称为我国古代科技的四大发明。它的发明和推广应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因而被称为「文明之母」。
⑷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
电报:1844年5月24日,在座无虚席的国会大厦里,莫尔斯用他那激动得有些颤抖的双手,操纵着他倾十余年心血研制成功的电报机,向巴尔的摩发出了人类历的第一份电报:“上帝创造了何等奇迹!”
1912年“泰坦尼克”号撞到冰山后,发出电报“sos,速来,我们撞上了冰山。”几英里之外的“加利福尼亚”号客轮本应能够救起数百条生命,但是这条船上的报务员不值班,因此没有收到这条信息。从此以后,所有的轮船都开始了全天候的无线电信号监听。
电话:1892年纽约芝加哥的电话线路开通。电话发明人贝尔第一个试音:“喂,芝加哥”,这一历史性声音被记录下来。
电视:经过长时间的艰苦奋斗和无数次失败之后,贝尔德终于用电信号将人的形象搬上了屏幕。1929年,英国广播公司允许贝尔德公司开展公共电视广播业务。30年代以后,贝尔德又转向了彩色电视的研究,并有所成就。
⑸计算机技术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
第一代:1946-1956年。
第二代:1957-1963年。
第三代:1964-1981年。
第四代:1982-1989年
三、信息的发展趋势
⑴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⑵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⑶越来越来高的性能价格比。
四、合理利用信息技术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而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上网对中学生的影响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
小结
1.每一次信息技术革命都推动了人类社会向更高层次发展。
2.信息技术包含计算机和网络技术。
3.不只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它随着时代的变化,生产力的发展,不断有新事物的产生。
练习
1.汉字的发展,大致可分哪四个阶段?
2.计算机的发展经历的四个阶段?
3.如何合理利用信息技术为我们服务?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准确说出ip地址概念;完整复述ip地址格式及分类方法,能通过计算分辨出ip地址的类型。
?过程与方法】
学生通过生活实例直观感受ip地址的作用和便捷;通过小组讨论,自主探究掌握ip地址的分类形式,并能正确辨别ip地址类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学生体验通过计算识别ip地址类型的学习乐趣,在进行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勇于克服困难,同时提高对网络技术应用的学习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
能够理解ip地址的概念,熟记ip地址的格式组成和分类方法。
?难点】
能进行ip地址类型识别。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1.老师利用多媒体播放视频,内容是关于我国首例利用因特网破获聚众赌博案件
(1)学生观看视频
(2)学生概括视频主要内容
2.设置疑问:公安机关根据什么线索进行破案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入ip地址的概念。
环节二、新知探究
任务一、答一答
(1)学生自习课本上关于ip地址概念的内容
(2)学生回答问题:“什么是ip地址”,老师做补充总结。
任务书二、查一查
1.设置小竞赛,根据查看本机ip地址的方法,学生动手操作查看自己计算机的ip地址。
2.请较快完成的同学说出自己的ip地址,老师在黑板上记录。
任务三、说一说
1.学生利用2分钟自习书上内容,讨论ip地址的组成特点。
2.教师带领学生结合黑板上记录的ip地址,总结ip地址组成特点,包括点分十进制的表示方法及网络标识、主机标识;并通过对网络号和主机号的讨论,引入ip地址分类的概念。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3
【教学内容分析和设计】
?日新月异的信息技术》教育科学出版社的高一《信息技术基础》第一章第二节的内容。由于这个内容理论性较强,如果只是由教师来讲,学生可能会觉得枯燥,所以我准备在教师的引导下,举出现象,让学生进行探讨,然后归纳获得知识。
【教学对象分析】
上一节课,学生已经了解了信息的基本特征,对信息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对“信息技术”的了解却很模糊,一般把信息技术等同于计算机技术。让学生了解信息技术是本节课要解决的一个重点。在体验信息技术发展这项教学内容中,重点让学生体验“语音技术”,其它几项只做简单介绍。
【教学目标】
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及各种信息技术之间的关系;体验信息技术的发展变化;引导学生善意对待信息技术、健康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重、难点】
从五个方面看待信息技术发展历史;信息技术的发展越势如何;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教学环境】
多媒体电脑网络教室
【教学策略】
教师引导下的主动学习,并通过排出现象、探讨分析、归纳总结的过程获取知识。
【教学过程】
一、信息技术的发展历史
信息技术(it:tnformation technology)
一切与信息的获取、加工、表达、交流、管理和评价等有关的'技术都可以称之为信息技术。从人类社会发展史角度看,信息技术共经历了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语言的使用: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是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打破时间、空间的限制;
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的依据;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5)计算机与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第一代:1946-1958年,电子计算机;
第二代:1958-19xx年,晶体管电子计算机;
第三代:19xx-1970年,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四代:1971-20世纪80年代,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
第五代:至今,智能化计算机。
二、信息的发展趋势
信息技术有着悠久的历史,它还将向人性化和大众化的方向发展,即信息技术越来越符号人的需求和使用习惯。
大众化的具体表现:
1)越来越友好的人机界面
a、20世纪最伟大的十个人机界面装置——扩音器、按键式电话、方向盘、磁卡、交通指挥灯、crt、遥控器、液晶显示器、条形码扫描器、鼠标/图形用户界面(gui);
b、dos操作界面与gui操作界面:人性化界面、个性化设计;
c、虚拟现实技术(产生时间:20世纪末);
三维逼真的虚拟环境: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多传感受交互技术、高分辨显示技术
“3i”特点:强烈的“身临其境”沉浸感;友好亲切的人机交互性;激发人想像的刺激性。
分类:虚拟实景技术(如:虚拟游览故宫博物院)、虚拟虚景技术(如:虚拟现实环境生成、虚拟设计的波音777飞机)。
d、语音技术;
语音识别技术(asr)——将人说话的语音信号转换为可被计算机识别的文字信息,从而识别说话人的语音指令以及文字内容的技术。
语音合成技术(tts)——将文字信息转变为语音数据,以语音的方式播放出来的技术。
语音技术的应用可划分为三个方面:桌面应用、网络/电话系统应用和信息家电应用。
e、智能代理技术:通常可以主动地根据人的需要完成某些特定的任务,主要用于信息的自动栓索和过滤。如:搜索引擎中的“机器人”或“*”程序。
2)越来越个性化的功能设计
3)越来越来高的性能价格比
如计算机内存条大小的变化,从刚开始的1mb开始,慢慢的出现32mb、64mb、128mb、512mb等。(mb代表计算机中存储容量的单位)。计算机的存储容量是以字节为单位计算的。
计算机中常用的表示容量的单位还有:字节(b)、千字节(kb),兆字节(mb),千兆字节(gb)。
它们之间的换算关系:8bit=1b;1kb=210b;1mb=210kb;1gb=210mb;1tb=210gb
三、合理使用信息技术
面对信息技术的发展,我们要客观认识、扬长避短、合理而充分地发挥信息技术的作用。
网络犯罪形式:
1)通过互联网末经许可便进入他人的计算机设施,破解他人密码,使用他人的计算机资源;
2)通过网络向他人计算机系统散布计算机病毒;进行间谍活动,窃取、篡改或者删除国家机密信息;
3)进行商业间谍活动,窃取、篡改或者删除企事业单位存储的商业秘密和计算机程序;
4)非法转移资金;盗窃银行中他人存款,进行各种金融犯罪等。
5)利用网络传播有害信息,对他人进行诽谤、谩骂、恐吓,制造谣言,传播假新闻,扰乱社会秩序,传播**、暴力、恐怖、迷信作品,毒害青少年;亵渎宗教,破坏民族团结;进行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渗透活动等。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4
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时间:
授课班级:
教学目标:
1.知道信息的含义;
2、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3、知道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教学重点: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难点:信息技术的含义
教学方法:教授、分层、分组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1、人类已跨进21世纪,迎来了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里,以计算机技术、微电子技术和通信技术为特征的信息技术,正在改变着世界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当然了,我们在课堂上所讲的都是一些基础的知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对相关的方面进行深入的钻研,如果有什么问题的话,我们也可以互相讨论。
二、新课讲授
1.说了这么半天的信息技术,首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什么叫信息。
信息是指对人们有用的消息。
那么什么又叫消息呢。在电子通信中,信息以电子方式从一个装置传输到另外一个信息单位叫一个消息。
而在习惯中,消息是一种新闻的体裁。明白载体的含义。
而在计算机的学习经常要用到的数据的含义则是:数据是用来描述对象、概念、条件、状况、关系等的文字、数字、符号、图形或声音的集合体。
当数据出现在上下文中能被人们解释和理解它的意义的时候,数据就成了信息。
2.明白了信息的含义后,我们来学习一下信息技术的含义,所谓的信息技术就是指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存储信息和传输信息的技术。
获取信息就是指通过那些途径来找到我们所需要的信息。
处理信息就是指我们如何来对所收集到的众多的信息进行加工,找出对我们有用的部分。
存储信息就是指对我们所处理好的信息进行储存,写在纸上、使用计算机存储还是使用别的方法进行存储。
传输信息就是指如何和他人或都在另外的地点使用信息。
3.获取信息的途径一般有两种:直接的,间接的。
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信息可靠性强
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费时、费力
直接的方法举例:做科学研究、做调查
间接的方法的优点有:省时、省力
间接的方法的缺点有:信息可靠性不强
间接的方法举例:报刊杂志、电视广播、计算机网络等。
在信息技术的课程中,我们主要讲解从使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
在有目的的进行信息的搜集和获取,并对所得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并保存和传输。
三、信息技术的发展
1.远古时代,人们是通过感观来收集和处理信息。
2.近代,电报、电话的发明扩大了人们处理信息的时间,缩短了空间。
3.当代,计算机网络的发展使人们传输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得到了极大的发展。
讨论:
1、每个同学举出你身边是信息的案例;反过来找出一些承运信息的载体。
2、找出信息和信息技术之间的差异。
小结:
1.什么信息?
2.什么是信息技术?
3.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5
一、教材分析
?用智能工具处理信息》是广东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信息技术必修模块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的需要,我对教材内容进行了重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部分智能信息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了解其实际应用价值。
二、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高一学生,学生来自不同的初级中学,他们的信息技术学习经历不同,信息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也不同,虽然在上半学期的教学中学生已具备常用工具软件以及网络应用相关的使用经验,和一定的小组协作能力和组际竞赛意识。然而对于信息智能处理工具软件的使用,只有个别学生具有一定的使用经验,因此,课前准备好一些说明资料,把活动的安排进行具体、详细地描述。
三、教学目标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中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基本工作过程;在实践与竞赛中学会智能工具处理信息;在合作与交流中体会信息智能处理的过程,认识智能信息处理这一前沿技术的实际应用价值。
四、教学重难点及策略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能应用和体验智能信息处理工具;教学的难点是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践了解智能信息处理工具的工作过程并学以致用。
在设计中采用“任务驱动”和“分组合作”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问题和交流合作的意识与能力,从而体现信息技术课程的基本理念;通过构建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利用学习网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软件:ocr软件。
2.硬件:手写板,扫描仪。
3.其它:在线翻译、人机对话网站资源,各个探究活动资料,教学课件。
4.教学实施环境要求:多媒体网络教室。
六、课时安排
1课时
七、教学过程
(一)情景引入
展现“亚特兰蒂斯”星球上的材料“人机大战”和“残疾人田甜正在用嘴做动画”;船长(教师)和机器人小书引领学生进入太空船,出发到“亚特兰蒂斯”星球,进行太空之旅。
?设计意图】构建情景,展现人工智能的神奇效果,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热情。
(二)操作探究
机器人小书告知大家,距离目标星球还有25分钟,在这段时间要完成三个任务和一个游戏。
任务1——人机对话
利用中英文学习网站,与机器人eliza或小布进行对话,将对话内容记录到表中,再完成探究与评价,然后提交。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意识与能力。
任务2——电脑翻译助手
利用在线网站对一段英文翻译成中文,将该中文内容再次翻译成英文,再完成探究与评价,然后提交。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体验智能信息处理技术,通过回答问题,锻炼学生交流与表达的能力。
任务3——文字识别进行时
以小组为单位(4人一小组),利用ocr软件对四张图片(纸张平整,纸张褶皱、报纸、中英文混合的文字图片)进行识别,完成探究活动并提交。探索活动需在10分钟内完成,小组长负责组织,分工合作;探索过程中可求助操作辅助员或小组其他成员。
(学生各小组分工协作,共同探究任务,教师巡视)
?设计意图】通过任务驱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锻炼小组长的领导和组织能力与意识;培养小组同学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篇6
学习目标
1、了解动画的不同分类方式。
2、学习如何制作二维动画以及相应的制作过程和方法。
学习重点
制作二维动画的过程和方法。
学习难点
在制作动画过程中如何正确设置各种参数。
预习导学
1、从空间角度分类,动画可以分为二维动画和三维动画。二维动画由画面组成,其构图方式以及文件格式有着明显的不同。如果动画的画面是使用平面图形构成,则它被称为二维动画。如果动画的画面具有深度感,则它被称为三维动画。
2、二维动画的制作过程具有如下步骤:
(1)策划与构思:确定动画的主题和故事情节,并为各个元素制定草图。
(2)手绘原画:在绘制原画时,可以使用铅笔、彩色铅笔或钢笔。这些原画将成为动画中每一帧的基础,所以需要认真绘制,确保其精确度和准确度。
(3)扫描与数字化:将手绘原画扫描成数字文件,以便使用后续制作工具进行处理。
(4)动画骨骼的设定:根据绘制的原画,通过制定动画的'“骨架”,确定角色的比例和运动方式。
(5)人物动作设定:通过选择不同的画面并进行处理,来制定人物在动画中的动作。
(6)整体动画设计:为绘制的原画增添颜色、光效及音效,使其达到预期的效果。
通过学习以上知识,我们能够对二维动画的制作和相应的制作步骤有所了解。同时,我们还需要针对具体的动画项目,去深入研究和学习如何更好地运用相应的工具,发挥个人创意,制作出更优秀的二维动画作品。
二、比较两种动画制作方法
1、逐帧制作
2、中间帧自动生成
三、制作遮罩动画
在flash中,可以使用遮罩层将下一层的内容进行隐藏,然后使用填充颜色、形状或文本对象使其显示出来。
演示并分析制作方法
5.2动画的制作(一)导学案
四、文件格式
1、fla格式
2、swf格式
?实践探究】
探究任务:制作遮罩动画
要求:
仿照课堂实例制作遮罩动画,并保存成swf格式。改变“背景”图层的形状,观察遮罩动画的效果。
?交流评价】
分享制作心得,探讨改进的方法。
?提交作业】
高中信息与技术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