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案中,教师通常会设置不同的教学环节,以实现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教案的制定不仅是为了教学,也是为了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以下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1鸦片战争教案6篇,供大家参考。
1鸦片战争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或掌握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和战争的性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英法联军攻战天津及《天津条约》的签订;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及《北京条约》的签订;九龙司地方一区被英国割占;俄国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影响。
2、能力方面:
(1)通过对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原因、手段及其战争影响的教学,认识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从而培养历史学习的比较思维能力。
(2)通过对《天津条约》、《北京条约》内容及影响的教学,培养学生依据史实推理得出结论的历史思维能力。
(3)通过对课本提供的材料的运用,培养研读、分析历史资料的能力。
3、态度、价值观方面:
(1)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影响的教学,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
(2)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研讨性教学,进行国情教育,使学生认识民族的独立与富强是弥足珍贵的。
(3)通过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
4、学法指导方面:(1)指导学生比较的方法学习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和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2)引导学生对课本中的历史资料进行研读,让学生学习从第一手材料中获取与辨析历史知识的方法。
(3)指导读图表,学习利用图表掌握历史知识的方法。
重点、难点分析
1、重点分析:
(1)英法发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重点。第二次鸦片战争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2)《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
2、难点分析: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第二次鸦片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1鸦片战争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鸦片输入的危害,掌握虎门销烟的时间和意义;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性质;掌握《南京条约》及其附件的主要内容。
2.能力与方法: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和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鸦片的危害,自觉拒绝、远离,奋发自强;体味林则徐深刻的民族情怀。
教学重点:
虎门销烟、《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教学难点:
分析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
教学过程:
1.导入:
谈话创设情境:
近年来,公众人物涉毒丑闻屡见不鲜,同学们了解的危害吗?请谈一下对危害的认识和感想。
那么,同学们知道是在什么时候在我国大规模蔓延的吗?同学们知道因为直接导致的一场近代战争吗?(同学们回答:中英鸦片战争)
提出质疑,由此导入新课:这场战争真的仅仅是因为鸦片吗?战争又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后果呢?本节课就来一起学习这一内容。
2.新课教学:
虎门销烟
(1)背景:清朝统治的危机,西方的兴起以及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大的资本主义国家。
(2)思考:英国为什么把侵略矛头指向中国?引导学生从英国、中国两国的政治经济状况切入思考。鸦片战争前中英贸易状况,解释“出超”概念。英国的`鸦片,概况。
(3)林则徐虎门销烟:通过启发式引导学生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从而让学生认识林则徐,并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介绍林则徐“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4)再次思考:虎门销烟损害了谁的利益?那些会善罢甘休吗?为什么?
鸦片战争
(1)起因:运用启发式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直接、根本)。强调:交往中,英国人发现清政府的腐朽无能,及清朝官员的怯懦、军队的废弛,因此不远万里发动战争。
(2)经过:指导识别历史地图的方法,了解战争经过,正确认识战争的性质和中国战败的原因、结果。
中英《南京条约》
(1)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元;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的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需同英国商定。
(2)影响:请同学们总结分析其中危害(领土完整被破坏、主权受损害、白银外流、市场被强占、资源被掠夺、人民负担日益加重。)当然,我们也要正确认识到鸦片战争在客观上给中国社会带来的积极变化。(封建的自然经济解体、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
3.小结巩固:
重点强调林则徐虎门销烟以及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
1鸦片战争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熟悉并掌握鲁迅关于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论证技巧。
2、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深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
3、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4、联系实际,深入理解学习本文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
1、理解什么是拿来主义以及为什么要拿来
2、理解比喻论证的方法
3、理解破与立的关系
教学难点:
1、“送去主义”是难点。因为现在的中学生对文章的背景不熟悉,文章中有些词语比较费解。所以讲解时要适当介绍背景,把费解的词语作重点讲解。
2、反语的运用
3、理解鲁迅杂文的特色,进而理解杂文的写作特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课外阅读兴趣很浓,阅读范围比较广泛。唐诗宋词,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都看了不少,每天我们也进行交流,但对于这些文学作品,前人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我们该以什么样的态度来接受它呢?
著名作家冯骥才先生到法国访问,在一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接二连三地向他提问。其中一位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就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冯先生回答:“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他幽默机智的回答,博得满堂喝彩。是的。我们学习资本主义的东西,不会变成资本主义,同样,继承文化遗产时,只要我们坚持正确的原则,就一定能够有助于新事物的发展,这个原则就是“拿来主义”。——板书课题、作者。
二、背景介绍
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
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fangong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动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定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来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心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篇《拿来主义》。
[作品出处]
1、阅读注释①
2、补充: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发表于1934年6月7日的《中华日报》副刊上。课文选自《鲁迅全集》第六卷的《且介亭杂文》。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有很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对帝国主义十分憎恨,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慨之情。“且介亭”标明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文章研读:
读标题
1、拿来主义中的“主义”是什么含义?
——一种重大的原则或主张(板书)
2、议论文的标题有两个大类:论题型的和论点型的,本文的标题是哪一类?
——论题型
3、从这个标题中可以看出,本文应该着力解决(或论述)哪几个问题?
a、什么是拿来主义?
b、为什么要拿来?
c、怎么样拿来?
这是一个标准的三段论模式,是我们写议论文时的一个很好的法宝,依照这样的思路去结构文章,非常的安全保险。
带着这三个问题,请同学们将文章浏览一遍。
插入杂文文体介绍
理清文章思路,研读文章
讨论解决第一个问题——什么是“拿来主义”?(回顾“主义”一词的含义)
1、明确文章哪些部分涉及到“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明确:第6-10段
2、这几个段落中哪一个语句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第七节: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表明了作者的一种主张)
注意,本句中有一个词:“所以”——表明这是作者得出的结论,那么这一结论是在什么基础上得出的?(也即作者为什么提出该论点)
排除法的引入(ppt展示)
快速阅读课文的一到七小节,用排除法的方法,理出1-7小节的论证思路。
学生讨论,教师归纳总结:
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非闭关主义
非送去主义
非送来主义
——————————
所以,要“自己来拿”
——这是什么样的逻辑论证?因果论证
讨论解决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
我们都知道鲁迅先生是以笔锋犀利著称,在这里他又是以怎样的一种表述来否定并批判这三种“主义”的呢?
1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以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碰了一串钉子(清政府与帝国主义国家签订的一系列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
2送去主义
实质——国民政府的卖国政策
做法——只是送出去
①送了什么出去呢?
一批古董→几张古画和新画→梅兰芳博士
从数量上来看是变少了,反映出一味的送去,最终会无物可送,
②而鲁迅先生却把这说成是“也可以算得显出一些进步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反语,讽刺国民党政府在欺世惑众、媚外求荣方面的花招愈演愈烈
③文章开篇,鲁迅先生即向我们展示了他那深厚的笔力,请大家注意文段中用红色标记的字词句,分析其深刻内含。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非常直白将这种后果表述出来,那他是怎么说的呢?
①“尼采就自诩他是太阳……做奖赏。”
分析:尼采自诩是太阳,实际不是,最后疯了
中国自诩地大物博,实际不是,最后灭亡
运用类比手法,讽刺盲目自大者,告诫人们一味“送去”,只能沦为乞丐。即使自己这一辈沦落不到,子孙后代呢?——讨一些残羹冷炙作奖赏。
3送来主义
在提出这一主义的时候,作者用了4个意思较接近的词语,我们有必要辨析一下
送去:指国民党政府所奉行的媚外卖国政策和出卖领土主权等罪恶行径。
抛来:把无用的东西抛掉或送人,一般没有恶意。
抛给:指帝国主义为了进行经济和文化侵略,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传播资本主义腐朽文化等的阴谋罪行。(“给”字表示是怀有企图,非要你接受不可的)
送来:自欺欺人的说法,批判国民党政府奴性十足的嘴脸
实质——帝国主义向中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国文化的一概排斥
小结:从上述的分析中我们看出,鲁迅先生对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有他自己独到的见解,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礼尚往来(板书),没有往来不行,光有往也不行,必须得有来,但来的也不是随便的东西,必须是好的,有用的,但是我们不能控制这一点,所以,作者提出了他的主张——拿来主义。
按照我们写议论文的思路,在文章第一部分就应该将自己的观点亮出来,而这篇文章的观点到第七小节才提出,这是为什么呢?
明确:立论:议论文可以阐述自己的观点,叫“立”;驳论:可以批驳别人的观点,叫“破”;本文先驳后立(先破后立)。
讨论解决第三个问题——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拿,带有主观能动性,既然是主观的就会受到自己和他人思想的影响,当时有些思想清醒的青年被送来的东西吓怕了,不敢拿来,这不好;随便乱拿,没有原则性也不好,到底该怎么实行这一主义呢?
1、仔细阅读8-9节,理清思路(板书)
这里主要理清穷青年和拿来主义者的不同做法
大宅子穷青年徘徊不敢进门孱头
(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放一把火烧光昏蛋
欣欣然蹩进卧室,大吸剩下的鸦片废物
拿来主义者占有
挑选鱼翅吃掉
鸦片送药房,供治病
烟灯和烟枪送一点如博物馆,其余毁掉
姨太太各自走散
2、本文主要谈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问题,可是8、9两段只字未提“文化遗产”,却谈什么“大宅了”之类的问题。请同学们思考:“大宅子”、“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姨太太”分别指什么事物?
明确:“大宅子”指文化遗产,“鱼翅”指文化遗产中精华部分,“鸦片”指文化遗产中精华与糟粕互见的部分,“烟枪和烟灯”指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姨太太”指只供剥削阶级欣赏享用的腐朽的东西,是纯粹的糟粕。
3、穷青年的三种做法又具体指什么呢?
孱头――害怕继承拒绝借鉴,逃避主义;
昏蛋――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废物――全盘西化,投降主义。
4、“拿来主义”要求我们对待这些事物要各持什么样的态度?
①“鱼翅”――吸收――“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
②“鸦片”――批判地吸收―――“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
③“烟枪和烟灯”――留一点作历史的反面教材,绝大多数应当清除――“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④“姨太太”――坚决抛弃――“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
5、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明确:(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条件?)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5、这告诉我们“拿来主义”的最后一步该怎么做?
明确:创造
6、由此,请我们总结:怎样实行“拿来主义”?
明确:占有→→挑选→→创造(板书)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全面地把握中心思想
明确:本文的中心思想不只是谈对待文化遗产问题这一个方面,请同学们在笔记本上归纳本文中心。要求内容完整,语言通顺。最后要明确本文中心包含四个要点:①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②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学习本文的论证艺术
尽管本文中心思想应当包含四个要点,但最核心的问题还是阐明对待文化遗产批判继承的正确态度。但并没有枯燥地讲述理论,全文写得轻松活泼,很有趣味。作者究竟用了什么方法取得了这样的效果呢?
①比喻论证
第8、9两段
明确:比喻论证就是用比喻来说明道理。这种方法是用人们容易理解的、比较浅显的事物或道理来证明不容易理解的、深奥的事物或道理。运用这种方法能把道理讲得通俗形象。使人容易接受,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感染力。
②类比论证:
第3段
明确:这里用尼采与“送去主义”者作比,尼采与“送去主义”者是具有相同思想意识的人,属于同一类事物。用同类事物进行比较从而阐明观点的方法叫类比论证的方法。(板书)它与比喻论证有明显的区别:类比论证是同类事物作比较,比喻论证是用不同类的、只是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二者的区别一定要弄清。
③对比论证:
8、9、10三段
明确:“孱头”、“昏蛋”、“废物”的表现与“新人”的表现对比。将两种性质截然相反的事物进行比较,这种论证方法叫对比论证。(板书)对比能给人留下鲜明的印象,增强论证效果。
板书:本文的论证艺术:
①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②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③对比论证(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体会本文语言特点
讽刺、幽默、犀利
教学方法:请学生在原文中找自己觉得很有意思很有特色的语言,并加以评析。如:
①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刺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
②总之,活人代替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③自从给枪炮打破了大门之后,又碰了一串钉子,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④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
学生很容易品味出其中的讽刺、幽默的韵味,接着要求学生再尽自己所能举出课文的其它例子。
教师小结
犀利的语言,讽刺幽默的风格,固然是高超的语言艺术,但更重要的是来自对事物的敏锐深刻的观察和思考,来自对敌人和旧事物的憎恶痛恨。语言是思想的外壳,没有深刻的思想,强烈的感情,就不会有高超的语言艺术。我们应当透过鲁迅先生的语言风格更深刻地理解鲁迅先生的伟大人格。
思考探究
本文中所列举的现象,在我们当今社会是否存在?作者提出的观点,在今天有没有现实意义?请同学们联系我们当前的社会现实想一想。
学生讨论,列举类似现象,教师引导作分析。
(如果学生提出的材料较多,且分析言之成理,那么,按本文形式,以“新拿来主义”或“的拿来主义”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运用因果论证、比喻论证等方法,列出论证的提纲。如果提出的材料不丰富,则提供以下材料,请学生作评析,而后作文。)
1、中国的宣纸制造工艺失密。
2、来自日本的访问学者庄严舜哉说,中国目前流行的日本动漫作品,很多在日本市场都是不出版、不播放的,因为其中充满了暴力、的成分;而真正好的作品在中国却看不到。
3、东芝笔记本电脑存在严重的安全漏洞,在美国及西欧,该产品被招回,而在中国,仅提供了一两个补丁软件。
4、日本的汽车制造业有一个不成文的规矩:一流产品出口欧美,二流产品国内用,三流产品送中国。(本田的安全气囊问题,三菱的排气管设计缺陷问题)
5、法国的电影人抵制美国大片进口。
6、中法合资的广州雷诺公司,因生产的标致汽车国产化率太低,最终不欢而散。
7、摩托罗拉在中国设厂,但几年下来,中国所掌握的仅是该公司硬件生产技术,核心技术却得不到。
8、招商引资,污染企业纷纷到乡镇设厂……
总之,我们要拿来。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那么,学巴西,学南斯拉夫必须要超过他们,变成自己的。首先要咱们的中国足球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足球不能成为新足球。
1鸦片战争教案篇4
教学内容 第一课 鸦片战争 领导签字 教学目标 知识 与
技能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鸦片的输入导致了中国人民的禁烟运动,并引发鸦片战争。鸦片战争的爆发和结束又给中国社会带来了深远的影;《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从而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 过程 与
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分组讨论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中国被打败的原因等问题并得出结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
态度
与价
值观
1.由林则徐开展禁烟运动的坚决态度,体会其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斗争精神。2.认识到鸦片等的危害,培养杜绝、远离的良好心态。3.认识到保守封闭必将带来落后,要勇于接受新鲜事物并面对现实。 重点 鸦片战争爆发的原因和结果。 难 点 《南京条约》使中国由完全的封建国家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 教学
方法 阅读讲解法、识图分析法、归纳概括法、教具
学具 媒体课件 课型 新授
板书设计
第一课 鸦片战争
一、虎门销烟
1.战争爆发
鸦片战争
二、鸦片战争 2.战争经过
3.战争结果
三、《南京条约》的内容及影响
迁安市教育局统一教案纸(副页)
学校 科目 任课教师 年 月 日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集体教研 一、导入
二、新授
同学们都知道,鸦片是一种,吸食鸦片往往给个人和家庭都带来严重的危害,甚至倾家荡产、危及生命。可是大家是否知道,在中国历史上,就是因为这小小的鸦片,还引发了与西方列强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是怎么爆发的,它的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些将是我们在这一课要学习的内容。
一、虎门销烟
思考:1、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鸦片?
2、英国鸦片对中国造成哪些危害?
3.面对着鸦片的危害,林则徐采取了怎样的措施?收到什么效果?
4、林则徐处理鸦片是烧毁它们吗?为什么?[来
5、这场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
二、鸦片战争
1.战争爆发
虎门硝烟一起,中外震惊,也刺激了英国的侵略野心。英国政府为了保护罪恶的鸦片活动,借口中国禁烟,发动侵华战争。1840年6月,英国舰队侵入广东海面,封锁珠江口,鸦片战争正式爆发。
1鸦片战争教案篇5
教学目标
英、法、美三国提出“修约”要求。的爆发:英军炮击广州。英法联军攻陷广州。英法联军进攻天津,《天津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北京条约》的签订及其主要内容。沙俄侵占中国大片领土。
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是英、法两国为扩大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取得的侵略权益、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而发动的又一次侵华战争,美俄是英法侵略中国的帮凶。这次战争实质上是鸦片战争的继续;这次战争不仅加深了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而且促成了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
通过对战争影响,激发学生对非正义侵略行为的憎恨情感,从而增强维护国家民族利益的历史责任感。通过中清政府及其部分官员、将领腐败无能表现的了解,使学生进一步认识清政府的腐朽本质及清朝不可逆转的衰败趋势,同时也要看到在近代中国个人的悲剧往往是时代的悲剧。火烧圆明园不仅是侵略者的暴行,也是中华民族的国耻,它永远激励着中华儿女奋发图强,振兴中华。
教学建议
1.教材分析:
知识分析:期间,清政府被迫先后签订了十来个不平等条约,不断地出让国家主权,使得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地位分析:鸦片战争后,英国以《南京条约》打开中国大门,但中国这个广阔市场却不及洪都拉斯对工业品的消费。英国侵略者为了扩大中国市场,攫取更多的侵略权益伙同法国发动了。最终自然经济再难抵御新一轮的经济侵略,中国终于被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体系。
重点分析:⑴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是重点。导致中国半殖民地化的加深,导致6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经济侵略的加剧,这根源于英法美发动战争的动机。⑵《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是重点。资本主义列强所获取或扩大的侵略权益正是通过这些条约而得到的。(3)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中国近代的大片领土丧失于沙俄之手,沙俄是最凶恶的侵略者之一。
难点分析:⑴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是难点。学生还缺乏足够的世界近代史知识的储备和一定的哲学、政治理论。⑵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是难点。我们不能只看到英法两国是直接组成联军出兵侵华的国家,而忽视了美俄两国对中国的侵略。因为在中美俄两国在事实上与英法组成了四国侵华联合阵线,美俄两国是不折不扣的侵华的帮凶。
对学生发展的影响:⑴通过对英法发动的目的分析,引导学生认识其根本原因和实质,从而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能力。(2)教师指导学生结合中签订的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析其对中国社会危害,从而提高学生评价历史的能力。(3)要求学生比较两次鸦片战争中所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及影响,锻炼其对历史知识的归纳,比较能力。
2.教法分析:
关于“英法发动的根本原因”,建议教师应通过讲授、研读史料等方法,使学生认识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亦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相关历史知识。
关于“《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应指导学生通过比较、推理的方法,分析条约的内容,弄清列强又获取或扩大了哪些侵略权益,对中国的经济政治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关于“沙俄侵占我国北方大片领土”,应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图表和激情的语言等信息的刺激,让学生认识这一历史事实。教师结合数据、地图等材料,进行讲解。
关于“分析是鸦片战争的继续”应帮助学生从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的本性要求的角度去分析发生的根本原因,并对比说明两次战争发生的根本原因,从而使学生得到是鸦片战争的继续的认识。突破此难点,其它知识层面上的“继续”亦不难解决。
关于“理解的入侵者是事实上的英法美俄的四国侵华联合阵线”。主要是用事实说话,并指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1鸦片战争教案篇6
一、教学内容
(一)教材内容
?鸦片战争》是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主要叙述了中国是怎样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可以说,鸦片战争是中国社会的一个历史转折点,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具有标志性意义。
本课主要包括林则徐虎门销烟和中英《南京条约》的签订这两大历史事件。考虑到作为新学期的第一节历史课,将本课分为两个课时。前一个课时带领同学们了解本册书的基本脉络并初步学习林则徐虎门销烟部分的内容;第二个课时则主要学习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及影响等相关问题。下面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内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对初中历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结合初二学生的年龄特点,我设计第二课时的“三维”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层面:
了解——鸦片战争的始末;
巩固——林则徐维护中华民族利益,进行虎门销烟的壮举;
掌握——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能力训练:
运用史料——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相关资料,从中获取与本课相关的历史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探索分析——带领学生探讨鸦片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和中英《南京条约》给中国社会造成的影响;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
逻辑思维——训练学生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影响的时空坐标中,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习林则徐、关天培等人维护中华民族利益和尊严的爱国主义精神;记取鸦片战争“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和振兴中华的历史使命感。
(三)重点难点:
1、重点:理解中国从一个政治上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的过程。特别是要掌握导致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战争的结果及其影响。
2、难点:分析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社会政治和经济的重大变化,理解中国近代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二、教学对象
(一)知识掌握上:小学六年级学过的鸦片战争,经过一年多的时间,许多学生都会出现知识遗忘的现象;再加上原有的理解认识不够深刻,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
(二)心理上:学生对历史课感兴趣,主要在于他们爱听历史故事,应把握住这一点,尽量用故事性的语言将问题说明白。
(三)生理上:青少年不免好动,注意力容易分散,所以在教学中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动”起来,鼓励他们大胆地发表见解。
(四)可能的知识障碍:如战争的根本原因与导火线的区别;再如半殖民地半封建等概念,学生可能不易理解,所以在教学中应加以适当的说明、分析。
三、教学方法
(一)教法:
1、读书指导法:即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独立阅读教材和参考资料获得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我会事先抛出问题,引导学生自己读书、找资料,来寻求问题的答案。
2、小组讨论法:对于一些探讨性较强的问题(如鸦片战争是否因林则徐禁烟而引起、中国为什么会在战争中失败等),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围绕这些核心问题进行交流讨论,相互启发,调动大家探究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有助于学生思维和表达能力的发展。
3、直观教学法:通过放映视频片段、展示有关图片的方式,来增加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法:自主探究法
本课主要引导学生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法,进行相关内容的学习。
一方面,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图册等有关资料,使其学会从历史资料中自行获取知识,有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另一方面,引导学生对历史问题进行交流讨论,通过集思广益的形式来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以及判断问题的能力。
更期望通过这种自主探究的方式,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在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四、教学流程
(一)复习旧知识,导入新课(5-6分钟)
首先,放一段虎门销烟的录像。一是为了采取直观的教学手段,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二是提供一定的时间,帮助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知识,进而自然的导入新课。
(二)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学习新内容(26-27分钟)
?历史课程标准》要求历史教学应努力“拓展学生学习和探究历史问题的空间”,因此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来学习新内容,不但有助于调动起学生主动探索问题的积极性,同时也为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提供了机会。
另外,这一部分遵照分析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分别从鸦片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和影响这四个方面依次进行学习,期望以此帮助学生掌握系统有序的历史知识网络,进而形成良好的逻辑思维习惯。
1、关于战争的起因(8分钟)
我会先抛出一个问题“有人认为鸦片战争是由林则徐的禁烟运动引起的,你们同意这种观点吗”让大家来讨论,再尽可能多的请同学们汇报小组的讨论结果或自己的想法,通过这种形式以达到相互启发、积极探究的效果。再借助一定历史资料帮助学生分析导致战争爆发的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的区别,教会学生尽量避免简单地以“二分”的方式看问题,而是要辩证、全面的认识问题、分析问题。
2、关于战争的经过(5分钟)
我会提出问题“在战争时期,主要发生了哪些标志性的事件”,并请同学们自行阅读教材、图册,来概括讲述鸦片战争的历史过程。同学们回答之后,我再帮助大家从地图上更直观地梳理出战争的经过、找出发生的主要事件。这样一方面可以给同学提供自主学习的机会,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较为简单的问题给更多学生自我表达的机会。
3、关于战争的结果及影响(13-14分钟)
同样采用“设疑-解疑”的模式,在师生一起得到“清政府战败求和,签订《南京条约》”的结论后,请同学们自己读书,掌握《南京条约》的具体内容,再以小组讨论的形式,指导学生结合条约的内容,来具体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社会带来的影响。在学生讨论结果的基础上,概括出《南京条约》的核心内容,帮助学生理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含义,并使他们认识到,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形成是有一个发展过程的,鸦片战争只是一个开端。
(三)回顾新知识,总结第一课(4-5分钟)
先引导学生参照板书来回忆本节课所学内容,既有概括的讲述、又有具体的回答。再结合上节课所学习的虎门销烟部分,通过“中国的行为”和“英国的行为”这样两条线索来总结第一课的内容,并鼓励学生自己构建便于自己记忆的“知识结构图”。
(四)思考与讨论(6-7分钟)
利用剩余的时间组织大家思考、讨论“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采用“头脑风暴法”的方式将学生的答案写在黑板上,鼓励学生自我表达、自由发挥。再逐步引导学生找到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制度的落后”,得出“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
最后再给大家留下两个思考题,促使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回忆:一是你认为本课中的哪些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是值得我们肯定的?为什么?二是通过本课的学习,你认为有哪些是值得我们反思和吸取教训的?
(五)板书设计
体现历史事件的逻辑顺序,图文并茂,以助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习内容。
(六)作业设计
1、两个思考题(帮助学习回忆、复习)
2、围绕教材第一课的内容,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图”(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
1鸦片战争教案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