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与书中的人物情感共鸣,引发了强烈的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情感和主题的体会,是内心与文字的交融,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唐·吉诃德读后感参考8篇,感谢您的参阅。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1
一套甲胄,一匹瘦马,一个仆人,一头驴子,主人公堂吉诃德在读了骑士小说后,鬼迷心窍就这样踏上了复活中古时期游侠骑士制的道路。《堂吉诃德》详细地描写了他一路上所闹的笑话、所吃的苦头。最终,他无功而返,临终醒悟。
为了复活骑士制,堂吉诃德在“困难”(他自己假想出来的)面前,丝毫不畏惧,一往无前。虽然这种荒诞想法不可取,但他为梦想而奋斗的精神令我敬佩。法国的文学家莫泊桑,为了写出更好的文学作品,拜福楼拜为师,牢牢记住了老师的话。他孜孜不倦地写作,比以前更加勤奋努力。他仔细观察、用心揣摩,积累了许多素材,终于在付出无数心血后实现了梦想。
古代医学家李时珍同样怀有一个梦想:修著:“本草”。于是,他为了这个梦想不懈努力。他不知跑了多少路,翻了多少山,问了多少人,又做了多少实验;为了解药效,又常常以身试药,不惜生命危险。终于在61岁时完成了梦想——一本记载1892种药物、11000多个药方、1100多幅插图的《本草纲目》。可见,只要有梦想,并且为实现梦想而奋斗,便能取得成功。
在实现梦想的道路上不免碰到困难。科普作家高士其发誓要到美国学习,回来可以振兴祖国,却在1928年他23岁时试验失手,感染了甲型脑炎。他没有气馁,虽然回国后已是全身瘫痪却不放弃,终于靠着他顽强的毅力写出了大量脍炙人口的科学作品,被誉为科学技术战线上的“铁人”。
?堂吉诃德》这本书,揭示了一个道理:一个拥有梦想的人,只要为梦想付出努力、不惧任何困难,就能成功。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2
?堂吉诃德》的小说主人公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堂吉诃德》是一本好笑的书,可当翻过最后一页时,心里却不禁在问:"究竟是谁真的可笑?堂吉诃德?还是我?"突然想起刚进大学校园时,一位夫子说:"读《堂吉诃德》第一遍是笑,第二遍是哭,第三遍是思考。"难怪每每想起这个奇情异想的末路骑士时,心里总会涌起一种异样的感觉---塞万提斯创作了一个让人不得不笑又不得不哭的悲剧。
?堂吉诃德》的悲剧在于它肢解了曾经神圣的道德观念,而这种肢解是建立在一个个沉重的矛盾之上的:要消灭即将衰亡的虚伪的骑士道,却设计了一个柔弱但真诚的卫道士。于是,人们在与腐朽道德战斗时,突然发现面前站着的"敌人"是个柔弱的老头,没有了摧枯拉朽的快感,没有了流血牺牲的英勇,甚至在面对一个弱者的抵抗时,会检讨自己的正义性。恰好,堂吉诃德奉行的不是虚伪的骑士道,不是道貌岸然的道德欺骗,而是人们久违了的一种精神:对上帝的无限忠诚,对爱情的至死不渝。
当堂吉诃德开始为自己的精神家园而战时,第二层矛盾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骑士道早就被虚伪的道德所渗透演变,而世俗的价值观已经犹如一艘笨重的航母,从对上帝的忠诚、对英雄的崇敬转向了对个体价值的追求。世俗价值观的改变虽然具有滞后性,但同时具有强大的惯性和持久的韧性,瘦弱但张狂的堂吉诃德却妄想扭转它,所以,他可以仅凭着信仰的力量不顾自身的渺小而义无反顾地冲向巨大风车,而其身后扬起的却是一股荒谬的尘埃。我们暂且不去讨论新教伦理对社会发展是否有推动力量,只要想想,当人们举着张扬个性的大旗从中世纪解放出来的若干年后,人们不是又一次产生了信仰的需求吗?,我们可以说这是历史的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但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堂吉诃德以及堂吉诃德式的口号可以一言以蔽之--不合时宜。
堂吉歌德是很很好笑,但现实中不也有和他一样的人吗?他们妄想着,结果害了别人也害了自己。
笑着至于我们也该反省下自己,别让自己成为下一个堂吉歌德。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3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从古到今,书都与人们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从竹简到奏折,从奏折到线订书,再到现在的纸制书本。炎黄子孙知识的增长怎能离开书?所以,为了增长知识,我就阅读了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外国名著 ——《堂吉诃德》。
说这本书是一部名著一点也不夸张,如今这本书已用一百多种文字译成数百种译本,广为流传。这本书的作者是西班牙的塞万提斯。他是一个命运坎坷的人,但他却谱写了不朽著作《堂吉诃德》。
?堂吉诃德》这本书主要讲述了西班牙的拉曼查有一位年近五十的老单身吉哈达先生,他整天沉浸在骑士侠义小说里,梦想做一个勇敢的骑士。于是他全副武装,还给自己取名拉曼查的堂吉诃德,还模仿古代骑士忠诚于贵妇人的传统做法,物色了邻村一个挤奶女工做自己的意中人,并给她取名为托博索的杜尔西内娅,可事实上这个挤奶女工与堂吉诃德从未见过面,更不用说相爱了。堂吉诃德第一次想解救放羊孩子,可是却使放羊孩子的处境举步维艰。后来他又和桑丘来到许多大风车下,他硬把大风车看成是巨人,结果他连人带马都狼狈不堪,后来他又和桑丘遇到了拿他们寻开心的公爵夫妇,他们二人受尽了公爵的残酷捉弄,几乎丧命。
堂吉诃德所做的事没有一件不荒唐,没有一件不失败。他所做的事情就好比在当今社会有人穿着古装茹毛饮血一样可笑。他是可笑的、可怜的,也是可悲的。堂吉诃德直到临终前,才醒悟过来,不许他的亲人—唯一的侄女嫁给读过骑士小说的人,否则就剥夺她的遗产继承权。真是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啊!堂吉诃德的一生可以用八个字来形容:生前疯癫,死后留名。
?堂吉诃德》这本书有力地抨击了西班牙空洞的骑士文学,也不禁让我思考:如果当今社会尔虞我诈,持强凌弱,那么与乐于助人,行侠仗义的堂吉诃德相比,究竟谁更可笑?
书合上了,心开始思考了……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4
记得在小学的时候,读了《唐吉诃德》这本书。初看,真的不懂,但回头再细细品味这本书时,确实有不少感悟。
?唐吉诃德》这部小说的主人公原名叫阿伦锁﹒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入了迷,自己也想效仿骑士出外闯荡。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到一副破烂不堪的盔甲,自己取名叫唐吉诃德,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为自己终生效劳的意中人。然后他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唐吉诃德按照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他的行为荒诞不经,自己也经常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初看这本书时,我以为它只是一部滑稽可笑的庸俗之作,主人翁神经质的“勇敢精神”在书中表现的淋漓尽致,让人越发看不起他。但是细细品味,又觉得书中蕴含了一种道理,人的一生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粱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品质,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
唐吉诃德的行为有时是疯狂的,但是有时候却能说出有哲理的话,看来,唐吉诃德这个人说他聪明,却很疯傻,说他疯狂,却很有见地,说起话来,他总是头头是道,理论正确,谈吐高雅,而他的行为,却又常常冒冒失失,荒谬不已。我从书中读到许多类似的疯狂与明智之间的强烈对比,他,不疯,疯的是这个世界,没有公理,只有强权。
唐吉诃德将所遇到的奇事,全部归咎为与他作对的坏魔术师,这些坏魔术师是谁?毫无疑问,那就是他谴责的对象——腐朽的封建统治阶级。唐吉诃德所效忠的情人是谁?不是那杜尔西内娅,而是他的精神支柱。但是,所有的一切全不真实,所以,唐吉诃德在临终的时候,才悔悟,虽然他最后充满喜悦地求得了上帝的宽恕,但是却为全书定下了悲剧的基调:游侠精神——除暴安良,杀富济贫,公平正义失败了,国家腐朽了。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5
书中写着,这个瘦削的、面带愁容的穷乡绅,由于爱读骑士文学,入了迷,竟然骑上一匹瘦弱的老马驽骍难得,找到了一柄生了锈的长矛,戴着破了洞的头盔,要去游侠,除强扶弱,为人民打抱不平。他雇了附近的农民桑丘·潘沙做侍从,骑了驴儿跟在后面。堂吉诃德又把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想像为他的女恩主,给她取了名字叫杜尔西内娅·台尔·托波索。于是他以一个未受正式封号的骑士身份出去找寻冒险事业,他完全失掉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了漫无边际的幻想中,唯心地对待一切,处理一切,因此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许多笑话,然而一直执迷不悟。
塞万提斯写《堂吉诃德》时,为的是打击、讽刺胡编乱造、情节离奇的骑士小说及其在人们中造成的恶劣影响。本打算写成几个短篇故事,后来写着写着,他把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理想都写进去了,思想内容越来越丰富,人物形象越来越现实,直至描绘了西班牙社会给人民带来的灾难,成为我们了解和研究西班牙当时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风俗习惯的一部百科全书。塞万提斯在《堂吉诃德》中一方面针砭时弊,揭露批判社会的丑恶现象,一方面赞扬除暴安良、惩恶扬善、扶贫济弱等优良品德,歌颂了黄金世纪式的社会理想目标。所有这些,都是人类共同的感情,它可以穿越时空,对每个时代,每个民族,都具有现实感。相隔四个世纪之后,仍感动着每一个读者。《堂吉诃德》中出现了近700个人物,描写的生活画面十分广阔,真实而全面的反映了16世纪末到17世纪初西班牙的封建社会现实,揭露了正在走向衰落的西班牙王国的各种矛盾,谴责了贵族阶级的无耻,对人民的疾苦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我想:正是这个原因促使这部作品被世界54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名作家推选成为最优秀的经典文学名著。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6
“邈兮斯人,勇毅绝伦。不畏强暴,不恤丧身。谁畏痴愚,震立功勋。慷慨豪侠,超凡绝尘一生惑幻,临殁见真。”这是堂吉诃德的好友参孙骑士给堂吉诃德的墓志铭,也是体现了作者对堂吉诃德一生的总结。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么一个骑士也许也可以有千万个化身。在堂吉诃德自己的眼里,世界有"该去扫除的暴行,申雪的冤屈,补救的措施,改革的弊端,以及履行的义务",自己身为一名骑士,"觉得迟迟不行对不起世人"。简而言之,骑士应该是勇敢的象征,承担着自己的责任。在堂吉诃德的仆人桑丘潘沙眼中,骑士就是“一会儿挨揍,一会儿做皇帝;今天是天下最穷困的人,明天手里可以有两三个王冠可以赏给他的侍从。”对骑士截然不同的想法并没有阻止他们走在一起。
因为桑丘对有利可图的笃信和堂吉诃德对骑士精神的坚信不谋而合,这两个都有些疯癫的人理所应当的结伴同行,开始他们的结伴之旅。都是所谓的精神追求者,所以即使是连底部的物质需求也没满足的人,也可以把自己的世界想象成骑士的世界。正如每一个硬币都有两面,堂吉诃德的形象就像一块硬币,你可以看到他搞笑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他哲思的那一面。
“我也不知道现今我们这个充满灾难的时代里,骑士的道理是否还行得通。”堂吉诃德的死去,于是世界重新变回无聊。一个能够建立起那么大一个骑士道幻境的人,惦记着杜尔西内娅中的魔法,明明死前的一章,他还惦记着那个绝代佳人,还在盘算着可能会成为一个游荡牧人,骨子里漂泊与冒险的精神还没有完全死去,但这个幻境已经被他毫无预兆的亲手戳破。
在临死的前一刻成为一板一眼遵循着作息时间规律的人,心甘情愿地带着日积月累长出了青苔的镣铐,五彩斑斓的美梦已经失掉了它的颜色,纯粹而富有生命力的灵魂被炙烤着枯萎。结尾处突然的骨折,使人不免为之感叹,始觉文章的奥妙所在。
史诗都变成了废话,生活的波澜终于在日复一日的重复与琐碎中结束了。我的耳边想起我们浮想的游侠骑士堂吉诃德的话,以此作为祭奠。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7
在堂吉诃德消瘦的容颜下,有着理性的思维,丰富的想象,率真的空幻,只是,他沉浸、迷恋、崇拜上中世界骑士生活,使他逾越进一场深入谷底的红岩竹花。疯狂的想象力,使他分不清哪些是想象,哪些是现实。疯狂的激情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他认定人活在这世界上,只有去做一个游侠骑士才有意义,至于其他的活法,简直不值一提,堂吉诃德想到了就这么做了。他的想入非非,只是,是晚上的日头——这是我初次读《堂吉诃德》的肤浅感觉。为此还专门写了一篇日志,日志的意思就是表达:我好像迷恋上了堂吉诃德疯狂的想象力,羡慕他可以再造一个前世的世界,只是,我得不到他的真传。很多时候,大概就是觉得自己,一天到晚昏昏沉沉,乱乱沌沌的,想疯,怕疯,其实很正常的生活状态。或许大学的每一天,总有那么多的无名游离,找不到感觉,找不到方向。但是我们的生活不悲哀,充满自娱自乐。或许就是在回首过去,或许是在面对未来时,心慌了。
郧阳师专图书馆的藏书非常多,只要你愿意读,这里的浩瀚书海完全可以满足丰富我们这些莘莘学子的视野。对于书,我是一个比较喜欢中国文学史特别是古代文学史的人,对于外国文学作品,在读书馆仅仅借之读了两本,一本是上学期小组讨论选的夏洛蒂的《简爱》;另一本是自己在迷茫,羡慕上堂吉诃德可以的沉浸在幻想中才读的。如此说来,对于外国文学,作为学生的我很汗颜。对于外国文学,并不是杨老师讲得不好,而是对于中国人来说,读外国作品,特别是外国人名字时特费劲。在此想说呢,一部作品,只要你静下心来读,收获还是不小的,不说让你一下子了解整个中世纪的欧洲,至少可以让你静心……
我还是继续谈谈这部让我读了很久的作品的一些感想吧,我看的《堂吉诃德》是插图版的,人物刻画很传神,这也就是我第一段初读感受的由来。《堂吉诃德》是西班牙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经典之作。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原名叫阿伦索·吉哈达,是一个乡坤,他读当时风靡社会的骑士小说而入了迷,自己也想仿效骑士出外游侠。他从家传的古物中,找出一付破烂不全的盔甲,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德·拉曼恰,又物色了一位仆人桑丘和邻村的一个挤奶姑娘,取名杜尔西尼娅,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意中人。然后骑上一匹瘦马,离家出走。堂吉诃德还按他脑子里的古怪念头行事,把风车看作巨人,把羊群当做敌军,把苦役犯当作受害的骑士,把酒囊当作巨人头,不分青红皂白,乱砍乱杀,闹出许多荒唐可笑的事情,他的行动不但与人无益,自己也挨打受苦。他最后一次到家后即卧床不起,临终才明白过来。他立下遗嘱,唯一的继承人侄女如嫁给骑士,就取消其继承权。
当初刚看到这部作品的时候,只是不觉得让人发笑,那马咋看上去,瘦骨伶仃,而也是消瘦的堂吉诃德,身穿盔甲,手拿盾牌,完全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他走到那,都疯疯颠颠,举止之怪异让人更是让人啼笑皆非,但细细品味,文章中却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芒,即使已经病入膏肓,但是堂吉诃德并没有放弃自己对自由和理想的执著追求,他勇斗风车,除暴安良,怒杀羊群。干出很多不可思议的荒唐事,面对人们的嘲弄,他依然抬起高昂的头颅。而不曾觉得自己如此这般有任何不妥。尤其是这一段,当堂吉诃德在见到上古骑士的圣像后曾说过这一番话:“这些圣人和骑士在世的时候跟我是同行,也就是行侠仗义。我同他们的区别在于:他们是圣人,为神道而战;我是凡人,为人道而战。他们凭借自己的骁勇赢得了天国,因为天国是需要经过努力才能进入的;而我,直至今日,我还不知道自己付出的辛劳换回了什么……。”是的,凭这样的梦想是不会换回太多荣耀或幸福的,然而,有这样的梦想难道就是一种罪过吗?试问一句,作为人难道就不应该有这样的理想吗?然而现实却又告诉了我们什么呢?它说,“不”。
从堂吉诃德身上还让我看到了人们最基本的本质,那就是为了自己的目标不顾一切地去实现它。在实现的过程中,那位瘦骨嶙峋像根高梁杆儿似的游侠骑士,那位奇想联翩的绅士,时刻体现出他正直、善良、坚韧不拔的本性,这是人类最崇高的精神,因为太单纯了,才闹出许多笑话。要学习他坚持不懈精神。
也许每一个读过《堂吉诃德》的人都会对堂吉诃德骑士本人的主观臆想和不切实际而哈哈大笑,然而,堂吉诃德并不应该仅仅只是我们嘲弄的对象,他更让我们敬佩的地方就在于,每一个读过这部作品的人,都会在这位大名鼎鼎的骑士的荒唐行为里,看到他执着而公正的品质。他嫉恶如仇,总是正面向他的“敌人”发起不屈不挠的冲锋,他从不背后给人捅刀子,更不用说用下流的中伤和恶意的诋毁来进行决斗了。然而现在,令人惋惜的却是,堂吉诃德这种令人敬佩的品质,在如今我们这个时代已经所剩无几了。
我希望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塞万提斯笔下的堂吉诃德一样,不抛弃,不放弃,勇敢的去找寻属于我们自己的梦想,而这又是我们对堂吉诃德以及塞万提斯本人最好的纪念!
唐·吉诃德读后感篇8
今天我读完了《堂吉诃德》,使我内心一阵触动这本书不仅是对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而是对16至17世纪里面的人物尖锐的、全面的批判的当时社会的不公平,使这部书成为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文学名著。
主人公是居住在曼查村的一位乡绅,他因读风靡全球的骑士小说入了迷,也想做游侠骑士,帮助被侮辱的人和被压迫的人,于是自己骑上了一匹瘦马神不知鬼不觉的溜出了家。身上带着一副残破不全的盔甲和长矛,给自己取名堂吉诃德,又选中一位挤奶姑娘作为自己终生为之效劳的如意中人。
他第一次出征只有自己单枪匹马的单干,结果深受重。第二次他说服一位农夫做他的仆人,并许诺早晚任命他做总督,结果还是干了许多荒唐事而被同村的牧师和理发师带回家。第三次两人经历了个种奇遇,但是却受尽折磨,险些丧命,最后与同村的骑士比武,输掉了不得不听从对方的安排发落回家。回家后堂吉诃德卧床不起,最终才明白骑士小说的危害,并在遗嘱上表明外甥女如果嫁给了读过骑士小说的人,便取消继承权。
这本书,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并反复用夸张的手法对人物进行描写,既有发人深思的悲剧因素,也有夸张的喜剧成分。
作者塞万提斯,文艺复兴时期的小说家、诗人、话剧家,《堂吉诃德》这本书为他迎来来不朽的荣誉。
唐·吉诃德读后感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