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培养我们的思考能力,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复杂的思想和情感,读后感可以是一种心灵的反应,它让我们更加敏感地触摸到文字背后的情感,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北京折叠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北京折叠读后感篇1
你在每天的奔波中,是否想过自己在怎样的空间里奔忙?又是否想过为什么要奔忙?你是在大城市打拼,为了抢夺有限的资源而拼尽全力?还是在城镇乡村享受着悠闲,日子却一眼可以望到退休?
读了郝景芳笔下的《北京折叠》,这个问题我越来越迷茫了。这是科幻,也是现实,甚至有些迷幻。
22世纪的北京,空间分成三层:上层空间500万人口,生活24个小时,随后被封到胶囊里,城市折叠。中层2500万人口,白领阶层,生活16个小时,劳作和生活。他们睡下后,城市再次折叠,出现下层空间。下层5000万人口,主要是清洁工和个体户,生活有8小时。上层空间独享24小时,500万人口。中层和下层人共享另外24小时,7500万人口。
故事的主人公是老刀,他生活的念想和盼头是给养女筹集幼儿园的费用。找到了一个黑色的买卖,为第二空间的研究生秦天送信,给住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这样他可以挣到一笔可贵的跑腿费。
在送信的过程中,他往返在第一,第二和第三空间。他发现依言已经结婚的事实,她欺骗了秦天。在返回过程中,老刀遭遇突发状况,后来被老葛出手相救。老葛生活在第一空间,靠打拼混到了第一空间。最终老刀返回了第三空间继续生活。
第三空间的人,老刀,做着基础的清洁工工作,卑微而且努力。每天都是肮脏而腥臭的环境。
他不知道是否可以改变命运。而他的盼头,就是让孩子有个好的教育环境,以后能出人头地也说不一定?
第二空间的人,秦天,天真的认为通过努力学习就可以到第一空间生活和工作,他梦想中的女朋友,依言就是他努力的盼头。
而第一空间的依言,她早都已经嫁人,她的盼头就是有个体面的生活,自己的精神世界也有个念想——秦天不错。
第一空间的老葛,凭着打拼从第三空间到了第一空间,保留着淳朴,也保留着第一世界的精明。
是不是似曾相识?我们努力地工作,努力地学习,拼命地做题考试,为了得到更高更优秀的教育资源,为的就是能在社会上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地位。努力地奋斗,买房子,为了更好的学区资源。努力地打拼,混到更加高层的世界,为的就是生活能有更大更远的盼头。我常常听到同事焦虑地分享学区房的房价,还有谁家孩子去上了神速的提分辅导班。亦或是谁谁的亲戚投资移民。大家关注和谈论的,不就是争夺更好的资源吗?
人生存大都艰难,都在一个不平等的环境。在现实的环境下,你真正活在第几空间,你的盼头是什么呢?想起最近看的一篇报道,香港的出租房,巴掌大的地方,留存的真是梦想和希望吗?
在很多人贩卖焦虑感,贩卖存在感的社会里,我真心推荐你读一读这本小说《北京折叠》。
想一想你为什么奔忙,你的盼头又在哪里。
想一想你在无尽地奔忙中,丢掉了什么,舍弃了什么。
北京折叠读后感篇2
上周的“财书学不浅”读书分享中,周导讲了科幻系列的《安德的游戏》。讲的很精彩,我们还做了首次直播。在开头部分,他阐述了科幻小说的基本知识。这个题材的文字,我基本没有接触过,因此听起来既新鲜但又不好理解。最后我问他读书群体中大概有多少比例热爱科幻小说,他的答案是很小众。
?北京折叠》是在讲述中被提及的一部作品,属于软科幻范畴,也就是情节和题材集中于哲学、心理学、政治学或社会学等倾向的科幻小说分支。20xx年的这部短篇小说,出自郝景芳,一位年轻作家。《北京折叠》的出名主要是它在20xx年获得了科幻界的大奖,雨果奖。通常有个称号混社会就容易多了,所以《北京折叠》就常常与《三体》放在一起说。
因是短篇,所以我仅抽了两天起床和睡前的时间就读完了。我感觉作品深度是有限的,而通常属于短篇的创意也是平平的。能被美国关注而得奖,或因作品所揭露的阶层问题自带话题。美国人对类似的发生在中国的情况一直感兴趣。尽管作者写这个题材的初衷大概是和其他生活在北京的普通人一样,感到在北京生活的压力,想说下北京的现实中社会阶层关系中存在一些矛盾。
正因为话题像涨工资一样的与敏感且与所有人都息息相关,成为关注焦点也在情理之中。在韵韵还很小的时候,大概中班或大班,我就跟她讲过阶层问题。讲了历史上的三教九流,讲了现如今的情况,以及阶层之间的流动和相互关系问题。不知道她现在还有没有印象。社会分阶层是必然的存在,不同时期不同表现形式。
?北京折叠》中北京被分成了三层空间。大地的一面是第一空间,五百万人口,生存时间是从清晨六点到第二天清晨六点。空间休眠,大地翻转。翻转后的另一面是第二空间和第三空间。第二空间生活着两千五百万人口,从次日清晨六点到夜晚十点,第三空间生活着五千万人,从十点到清晨六点,然后回到第一空间。时间经过了精心规划和最优分配,小心翼翼隔离,五百万人享用二十四小时,七千五百万人享用另外二十四小时。八千万人分为了顶层统治者,中层精英和底层劳工三层。
创意不算突出,但现实着实裸露。读书人估计都会对标下现实中的自己算这里的哪个层次。作品所描写的场景正是当下我们生活着的真实的北京,以及其他城市。像很多其他类似作品一样,主人公都是最底层的可怜虫,生活艰难,让人可怜。我不大喜欢这角度,感觉有抱怨感,有戾气。虽能引起更多人的共鸣,但不是积极的导向。社会问题本身很复杂,我们不能总去宣传那种“绝大多数的人,刚刚一出生,就已经输了”的思想。
我们的物质文化、社会、政治各方面的需求,对于美好生活的内涵已经在几十年的发展后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特别是在经济基础得到全面提升之后,我们对美好生活的内涵提出了很多新的要求。生活哪有那么多的苦与恨,要是大家都觉得美好,都向往美好,怎能不美好。
要我写,就从第一空间选个主人公。讲述一个身处高阶层物质和精神先富裕起来的人如何帮助相对低阶层的人去追求和实现更美好的生活的故事。
北京折叠读后感篇3
我是一个科幻迷,自《三体》获雨果奖以来,《北京折叠》再获此大奖。科幻迷为之大呼过瘾!
?北京折叠》与《三体》角度不同,既没有恢弘的星战场景,也没有光年级别的跨越。虽然写的是未来,写实的手法,让人感受到的就如立足于现代的北京郊区、cdb。既是折叠的北京,也象折叠的上海、广州,也有可能是折叠的纽约、东京、里约……,地球中各个角落的人,都身同感受,引发了共鸣。《三体》与《北京折叠》的共同优秀之处,都有着深深的人文情怀。
一、你、我都生存于折叠空间中
在家里讨论《北京折叠》,女儿说:“老刀太善良了,他的处境也悲惨。为了他的孩子,冒着危险去送信。那还是他捡来的孩子。”
我问太太:“你觉得我们在哪一个空间?”
太太回答说:“每日奔忙,辛苦劳碌。寄人篱下,受人所雇。不过还好,还不至于受温饱所困,还算是活在第二个空间吧。”
三个空间中,一开始就存在着不公平,并且是非常的不公平,第一空间中,500万人享用着24小时,绝对丰富的社会资源;2500万人的第二空间,只有16小时;第三空间,7000万人却只能在8小时中生存。连现实中最公平的时间资源,在小说中,都被进行了精确的划分。三个空间所有的环境、资源、生活模式,都完全不一样了。
故事是如此的写实,让每个人都沉浸其中。对于与自己相同空间的角色,有着深深的共鸣。但不管在哪个空间,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悲欢情愁:老刀送信,得到了报酬,女儿也因他的努力,可以上到更好的幼儿园,他因此会得到快乐的。秦天在第二空间,努力打拼,期望进入到第一空间中,追求他的美人与未来,他努力的过程,也有着快乐与艰辛。第一空间的吴闻,不仅是拥有着看似十分丰富的资源,却同样还有着巨大的责任;依言的感情世界也只有她自己清楚……
在我看来,不同的空间(我没有使用“阶级”这样的字眼)中,人们的关系,也不见得是剥削与被剥削,压迫与被压迫的关系。精英空间的人们,有着更多的权力与责任,吴闻的辛劳与决策,同样还考虑着第二、第三空间的人们。秦天追求着美好的未来,同时对第三空间没有歧视,更多的悲悯之心。不管身处第一空间的老葛、还是第三空间的老刀,只是努力做好自己的本份,努力让自己的生活更好一些。他们之间,有着更多的更解与支持。
现实之中,除了时光是公平的,其他所有的资源肯定是不公平的,看似与生俱来。实质却是,不同的空间,不仅是因为资源分配之不公,更是思维、看法的不一样,他与世界互动的行为就不一样,就处在不同的空间中。
一个人有着悲悯之心,普渡之心,他就处在第一空间。释伽牟尼出身王家贵族,终修成佛,六祖身为樵夫,隐于猎户之中,也顿悟成佛。又有多少帝王,视天下为家,却难逃末落之运,商人之道,若是虞斯尔诈,即得小利,也难成大业。
你天生就在哪个空间?你究竟在哪个空间?
二、穿梭游走于三个空间之间
刚毕业时,曾在街边与三、五好友,大排档之间,光着膀子,吸着炒田螺、喝着啤酒。我也曾在第三空间。
相识某位司机,因陪同老板出差,也经常出入于五星宾馆、豪华酒店。典型的第一空间的“老葛”。他坦言道:身为司机,与同行相比,此生足矣。
当老刀来到第二空间时,他有担心,他有不安,但秦天能坦然面对,秦天需要他帮助送信;秦天在第一空间实习时,遇见依言,爱上了依言,却又略显自卑;老葛遇到来自第三空间的老刀,甚是亲切,托他带钱给父母;吴闻除了每日要管理大量的社会事务,还需要心忧着第三空间的垃圾、以及收垃圾的人……
我们都有着游走于三个空间的经历,向上看时,一定会存在着羡慕,也会有嫉妒,也会有恨,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的是想通过自己的奋斗,努力出人头地,力争到上一个空间;相信上面一个空间也没有排挤,只因为自己仍没有资格,因为出生卑微。由上向下看时,一定会存在着鄙视、歧视,但这些不应该是主流,更多上相互的同情、依连与支持。我们都曾有过类似的经历。
在三个空间中穿梭,我们更喜欢的是自己所在的空间,并没有人规定你要如此这般,只是自己的父母是这样,习惯了饭菜的口味,习惯了周围的气味,更习惯的人情世故,一旦脱离了自己熟悉的空间,会觉得不舒服、担心、以至恐惧。理性之中,人往高处走,总想脱离原来的空间,但自己的潜意识会将你留住。“三代方可成贵族”。
你在哪个空间?你究竟想在哪个空间?
三、三个空间的未来
阶级主义者看了《折叠北京》,看到了天生的不平等,看到了阶级的差异,甚至预言着阶级斗争与革命。
有人说,郝景芳给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我一直也没有感受到这是一个完整的社会阶级的解决方案。
不同的空间,自古以来就有,并且会一直存在下去。
这是宿命论,也是一种客观的存在。产生就是原因,存在就是理由,既然产生与存在,都是历史的选择(熟悉的词句,不一样的味道)。
站在高处,看着三个空间,本质就没有区别,都有着其悲欢离合、喜乐情愁。不管他拥有的物质资料是如何的不平等,不平等实质只是在自己的内心里,在自己的思维里。小说将时间进行了不平等的划分,现实中,时间是绝对平等的,内心的选择是绝对平等的!
三个空间在严密的组织中,没法流动,约束的也只是思维与选择,你会选择一个自己不熟悉的空间吗?你在另一个空间会快乐吗?
空间之间,不存在着强大的动力去更替,革命的念头也只是部分人头脑中的选择,更多人的选择是祥和与安宁。并且坚信,每个空间都在原来的基础上前进着,每个空间的人,都在相互的支持与协作中。
我们作一个假设,假设真的存在着一个理想的新世界:各尽所能、按需分配。这个世界是否会存在动力?这个世界是否真的很美?
后续:高手中的高手
——《三体》、《北京折叠》的译者。
?三体》、《北京折叠》都源于理工男、理工女之手,让我等理工科同学有一点小自豪。刘慈欣毕业于华北水利水电学院,郝景芳是80后,毕业于清华物理系,他们的作品有着惊人之处,在作品中融入着深刻的社会问题,让人共鸣、感慨;他们的人文情怀,绝妙的构思,是作品成功的基础。
我很感兴趣的是,为何连续两年雨果奖都盯上了中国作品?网友评说:《北京折叠》的英文版比中文版更好看,从语言文字的角度来说,英文是“原版”,中文是“译版”。我没有能力去分析作品的文字功力,但我很好奇是谁翻译了《北京折叠》。
百度让我震惊,此两篇作品的英文翻译都是——刘宇昆!
高手中的高手,刘宇昆还是哈佛大学英美文学毕业,后来还取得哈佛法学院的博士,他的主要工作是律师,写作、翻译竟是业余工作!
2012年《手中纸,心中爱》获星云奖最佳短篇故事;2013年《物哀》获雨果奖最佳短篇故事;2014年被授予第五届华语科幻星云奖特别贡献奖;2015年所译《三体》三部曲的第一部,获得美国科幻奇幻作家协会2014年度“星云奖”提名;获得世界科幻协会2015年度雨果奖“最佳长篇小说”;2016年所译《北京折叠》再获雨果奖!……
北京折叠读后感篇4
又一部科幻作品入围雨果奖。
对于从《三体》启发出来的科幻迷们,听到之后,是有些兴奋的。
这部作品叫《北京折叠》,两万字左右,今天早晨,醒来,在手机上读完。半个小时左右,不算累,但没有《三体》震撼。
?北京折叠》最大的阅读快感在于她描绘的城市翻转的惊人构思。
这幅画面是非常宏伟的:他能看到草地上的裂隙,那是翻转的地方。还没跑到,就听到身后在压抑中轰鸣的隆隆和偶尔清脆的嘎啦声。老刀转过头,高楼拦腰被折断,上半截从天上倒下,缓慢却不容置疑地压迫过来。转换开始了。这是24小时周期的分割时刻。整个世界开始翻转。钢筋砖块合拢的声音连成一片,像出了故障的流水线。高楼收拢合并,折叠成立方体。霓虹灯、店铺招牌、阳台和附加结构都被吸入墙体,贴成楼的肌肤。结构见缝插针,每一寸空间都被占满。
科幻小说的魅力就在于展现这种激动人心的幻想时刻。城市翻转,楼房折叠,所有你熟悉的一切成为一个立方体的肌肤。科幻营造出想象的具体空间和画面,思维随之抑扬,人的创造力在文字中飞扬。如同《三体》中物理学家假设的,物体自上而下却不再落地为止,你如何解析,所有的理论依据从此被打破。毁灭和重建,形成一个全新的视角。这种感觉超越了小说本身,也让读者超越了自己。
光这个脑洞,足以让中国科幻作家郝景芳入围2016 雨果奖最佳中短篇小说。
但比起《三体》来,《北京折叠》像一个孩子,有点弱,有点轻。毕竟《三体》那是一个鸿篇巨制的成人世界。那里有历史、人性、科学、自然等等广博而深刻的内容。
而《北京折叠》加载在其中的东西,诸如单相思、婚外恋、垃圾站、弃婴、外来妹,更像是一部底层的奋斗史。最富有想象的城市折叠所显现的第一空间、第二空间、第三空间。其实就是上中下三种不同的社会生存空间。这一点无形中削弱了科幻的力度和广度,似乎脑洞大开之后又迅速收了回来,一张一弛间缺乏有力的弹性。
?北京折叠》的作者郝景芳曾经在2002年和郭敬明并列在《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的名单中。只是她没有选择文学专业,而是考取了清华大学的物理专业。
同样,小说英文版的翻译者刘宇昆,是一位美籍华裔科幻作家,也是一位程序设计员与律师。但他的小说《手中纸、心中爱》、《物哀》接连获得雨果奖。
郝景芳获奖后说:我至今仍然不是一个作家,以后也不会是,没有能力,也不想争取。
科幻小说带来的全新的阅读体验,在于不同门类间的相互渗透。职业作家已经不流行了,个性和眼界,会引领美好的未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篇5
在看代码改代码写代码百无聊赖的时候,看看书真是一种解脱,像是被困在黑屋子里,总算能出来透透气。花了三个多小时看完《北京折叠》,很短的一部小说,要是作为科幻作品来看,还是有点不够的,最科幻之处就是北京在空间上的翻转。但是作为社会学小说来看,写的还是很精髓的。
书中没有对社会分层的批判,只有对不同层级生活状态的娓娓道来,我很喜欢这种风格,不讲一点道理,而能让人品味到其中滋味。
北京折叠成三个空间,第一空间500万人,享受24小时,第二空间2500万人,生活16小时,第三空间5000万人,生活8小时。小说的主人公老刀,在第三空间生活了48年的垃圾工,养女糖糖幼儿园学费昂贵,而自己却只能没日没夜的捡垃圾为生,实在没有余力供养糖糖,但是据小说中的描述,生活在第三空间的人,大部分人都作了垃圾工,即便让糖糖上了幼儿园,对她的前途又有什么样的改善呢?生命都是渺小的,但是梦想都是伟大的,即便生活在这样的环境,老刀也还是抱着希望糖糖能够学会唱歌跳舞,成为一个淑女的梦想。于是和第二空间的一个学生秦天做了一笔交易,整个故事也从这笔交易开始了。
他第一次亲吻她一下,她躲开,他又吻,最后她退无可退,就把眼睛闭上了,像任人宰割的囚犯,引他一阵怜惜。
秦天喜欢上了第一空间的一个女生依言,在秦天眼里,依言就像一个天使,嘴巴小小的,莹润的,下嘴唇饱满,带着天然的粉红色,让他有上去咬一口的冲动。秦天我是很欣赏的,勇敢,有策略。明知依言是第一空间的人,但是说强吻就强吻。他也知道自己该有怎样的策略,未来该怎么进入第一空间。一切似乎都在他的蓝图里画好了,未来是美好的,只要付出当下的努力,不是吗。
“所以,”她给老刀夹了新上来的热菜,“你能不能暂时不告诉他?等我……有机会亲自向他解释可以吗?”
读到这里,感受到了一点,梦想是不分等级的,我喜欢老刀不顾一切要来第二空间赚钱的意志,也喜欢秦天对自己爱情的执着追求。反而身在第一空间的依言,虽然她也是喜欢秦天的,但是在他们面前却显得那么脆弱,她不敢去抓住自己心爱的东西,因为父亲的权威告诉她,不行。怯懦的依言,只能选择用谎言欺骗秦天,他们的故事结束了,留给我对他们未来的想象。大概是依言最后还是和不爱的未婚夫结婚了,秦天伤透了心吧。
对小说所描述的三层空间,并没有感觉到多么新鲜,可能是因为,这个社会本来就是分层的,我们只是待在自己的空间,就像现在的我,看不到垃圾工的分解者生活,也更看不到上层人物到底在做什么,我只能看到自己的生活圈里,大家跟我有一样的生活方式。一开始对这样的分层可能有剧烈的厌恶感,共产主义不是这样的。但是现实似乎就是如此,到处都可以见到金字塔的结构。这让我想起了电影《雪国列车》,它就是如此,不同的车厢住着不同阶级的人,末尾车厢是留给苦力的,前排是留给资产阶级的。人生而不平等,接受这种初始状态吧,但是梦想不分等级,有梦就追,在自己的圈子里活得精彩。
摇篮里,糖糖刚刚睡醒,正迷糊着揉眼睛。他看看糖糖的脸,疲倦的了一天的心软下来。他想起最初在垃圾站门口抱起糖糖时,她那脏兮兮的哭累了的小脸。他从来没后悔将她抱来。
北京折叠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