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对书籍中的人物形象和心理描写的深入思考和体悟,流水账似的读后感对于提升自己的思想认知是没有意义的,下面是好老师范文网小编为您分享的质与量的未来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质与量的未来读后感篇1
我是喜欢这个名字,遇见,未来的自己。我是这样拆分这本书名,遇见是我喜欢的一首歌,而未来的自己无疑是当下许多人都梦想的自己,但却未必能实现的自己。走这条路你会这样,走另外一条路你将会有另外一条路。未来的自己是有多么的不确定呀,惟不确定而充满了期待,但又不可能不幻想。
就这样带着这些读完了这本书,确切的讲这本书的定位是小说,通过虚构主人公遇到10年后的自己,通过讲故事及有故事代表性的人物的手法来揭示一些道理。
如a曾经是音乐剧演员,后另谋出路学习市场营销专业,在这过程中,她也有徘徊,但还是去上心理学系和经管系的课程,学习广告和消费者心理学课程。毕业后进入广告代理公司,因其曾是音乐剧演员故负责文化营销等与演出相关的业务。后转入音乐剧营销领域。a在完全陌生的行业找到新工作,而且对工作产生了兴趣。她的核心竞争力非常明显,比别人能更好的理解舞台,又专业学过心理学,还有广告代理公司的工作经验。这个a故事人物告诉我们找到一个将自己能力、经历,热情结合起来的切入点是关键。
我喜欢她的这种讲故事手法,像时下互联网的人物情境体验,最后主人公也因为接触到各种各样的人物而备受启分,决定走在寻找未来自我的路上。
这本路上适合时下20-30岁的小女生,故事和人物讲的基本上都是女性,画面也很美,让我曾一度想起刚看的电影一夜惊喜。最后分享一些觉得里面有道理的话。
1,每时每刻都不忘记自己想要的是什么,思考自己应该做什么,怎么做才能实现成功的梦想
2,不要总在外围打转,喜欢什么又不能全心投入,虚度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一段时间
3,很多时候,常识反而成为我们成功的敌人,失败的借口
4,很多人遇到简单的事不屑做,遇到困难的`事就绕过去
5,不要看到流行再去许愿,要一直在心中许愿,流星总会在某一瞬间掉下来。
质与量的未来读后感篇2
本书讲述了一位37岁的主人公郝回归在对生活郁郁不得志的情况下,在一次聚会中,因为看不惯曾经的好友们变得圆滑世故与每个人都起了争执,还跟最好的朋友大打出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中,他回到了过去,并担任了17岁时自己的班主任。他逐渐了解到已经遗忘了的、过去发生的事情的另一面。他发现比起逃避和埋怨,珍惜所得到的,直面遗憾和困难,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如果一切都不能改变,该发生的照样还是会发生,那么一切事情还有意义么?
答案是肯定的。虽然他已经知道了自己的未来该何去何从,未来对于他来说已经不再陌生,该发生的终究会发生,但他还在努力改变着17岁的自己,从17岁的自己中看到了36岁的他所缺乏的那一份果断,敢为自己想要做的事情不计后果的去完成,尽管一切结果如常,无法阻止,但他改变了17岁时自己的心态。他不仅要花时间在自己知道的人生上,也要为自己不知道的人生负责,尽管他知道的很多,但他不知道的更多,这才是他应该去的地方。重新去面对生活,活在当下是他最终的选择。
如果将人的一生划分成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24岁前的自己,大家为了自己的梦想拼命的奔跑着,有过喜也有过悲,有过惜别不舍时的眷恋也有过去留随意的.豁达,我们既憧憬着未来,同时也在为未来奔波着,阳光将我们的奔跑的背影悄然拉长,月光洒下点点亮光将我们的悲伤隐藏,李贺曾在诗中有云,少年心事当拏云,谁念幽寒坐呜呃。明知结果如何而偏要为之,在17岁的眼中不是愚蠢,而是一份倔强,过程中的快乐与悲伤,又岂是一个简简单单的结果所能描绘的呢?青春,敢拼敢闯,这才是真正的青春,而不是踌躇。
第二个阶段则是24岁后的我们,我们为了工作渐渐疏离了儿时的小伙伴,就像书中的主人公郝回归慢慢学会了迎合别人,每天活在别人的话中,一面厌恶着自己的生活,一面却苟同着这样的生活,为了照顾每一个人的情绪,他随波逐流着也世俗着,但他却没有反抗。青春的棱角慢慢被时光磨平着,尽管它厌恶着这样子的自己却无法挣脱生活的大网,来自母亲的压力,来着周围人的目光,不断的强迫着自己去做一些自己不喜欢的事情,就这样年复一年的过着。
第三个阶段是37岁的郝回归,他选择去改变自己的生活,学会去珍惜现在有的,不去抱怨生活,不随波逐流,不在意他人目光,勇敢地迈出了人生的一步,最终收获美好和快乐。
缅怀,是为了珍惜现在,而不是沉浸过去;回忆,是为了更好的出发。
质与量的未来读后感篇3
人类过去这些年,究竟在忙什么?未来,又需要干什么?
在第一章,赫拉利对此做了总结。过去的几千年,人类一直忙着对付饥荒、瘟疫和战争。这三大问题一直是人类的心头大患。虽然人类发明了很多解决问题的机制和方法,但是看起来依旧是年复一年地出现。
到了二十一世纪,人类在这三个方面的斗争已经取得了重大胜利,虽然谈不上完全解决,但已经获得了有效地遏制。现在,如果出现饥荒、瘟疫和战争,人们不会再将问题归结为命运或者神灵,而是会觉得是哪个人,或者哪个政体出了问题。
这似乎看来让人匪夷所思,我们一直没有感觉到饥荒、瘟疫和战争有离我们远去。赫拉利看来,这是因为现在发达的新闻媒体,让我们更容易关注到这些事件。事实上,在2010年,总共有100万人死于饥荒,但却有300万人死于营养过剩导致的肥胖并发症。虽然在这个世界上的某些地区还是战火频繁,但是目前的和平状态和核威慑的存在,已经让人很难相信可以爆发大规模战争。
“自然界害怕真空”。所以,在饥荒、瘟疫和战争发生的概率越来越小,其他新的议题就开始慢慢浮现。那么,其他的新议题是什么?
赫拉利认为,未来,战胜死亡、获取更大的快乐、获得神性,是人类追求的目标。
医学、基因工程正在让人类的寿命越来越长,但是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依旧没有放弃继续延长寿命的努力。而资本、商业也乐于推进这样的研究,毕竟这里面隐藏着巨大的利润。
如果人类的寿命能够足够延长,那么追求快乐就是必需的,没有人愿意在痛苦中永生。事实上,快乐的感觉是人的大脑获得外界刺激后的情绪反应,那么唯一能够长久获得这种感觉的`办法,就是去掌控大脑中的那种反应,最后实现掌控自身的情绪。获得神性,看起来是很不可思议的事,但事实上是前两个问题解决后自然而然的结果。如果一个人能够掌控自己的生死,能够完全掌控自己的情绪,岂不是已经接近于神了?
但是,理想是美好的,现实却是骨感的。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很可能在追求这些目标的时候,一点偏差就会让人类陷入万劫不复之地。比如,未来寿命会延长到什么程度,这个问题已经让社会养老保险体系疲于应对。
所以,我们需要回过头去,看看历史。复习一下,人类是如何一步步变成了动物界的神。
因为,这在未来,很有可能就是神人和普通人之间的关系。
质与量的未来读后感篇4
打算每个星期看一本书,今天赶紧把这本快超了一星期的《经营未来》看完了,有必要写些感想,希望以后能坚持李明博,作为韩国的总统,居然是从那么贫穷过来的,让我难以置信,他年轻时的经历奇特,一个连高中都没钱读下去的孩子居然靠自己完成了大学,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李明博三年夜校是靠每门课成绩都是第一名而免学费的,他不仅在学习上那么突出,还同时随着季节变化做买卖,他卖过麦芽糖,卖过冰棍,卖过爆米花,卖过水果。就是在这种既不耽误学业又赚钱的艰苦生活中完成了高中。
他的大学之路更令我敬佩,他只是一个突发的念头去考一次试试,如果考取了大学,就算是大学中退了,比高中毕业证强些。他拼命复习,在离考试一个月时还开始熬夜复习,终于他的大学梦实现了,但是光是考试合格,没注册是不能算大学中退的,于是他靠清理垃圾卖苦力交了他大学的学费。他说他从一个清理垃圾卖苦力的工读学生,到敢于迎接挑战的学生会主席,到军事政权的反抗者,到打工者,到职业经理人,到首尔市长,到当选总统,是贫困教会了他善于学习,教会了他冷静地思考人生和社会的意义,迫使他执意进取,直面挑战,勇于变革,使他懂得了把握未来,经营未来。这也让我想到了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李明博就是乘着贫穷的翅膀腾飞的。李明博在“现代”的经历是常人无法完成的,在现代工作了27年,从一个普通的打工者,20多岁当代表理事,35岁当社长,40多岁当会长,人们称他为“工薪族的神话”,他靠得是一种信念和精神,一种怀揣志向和梦想,遇到挫折不放弃的精神,一种在困境中总是拼尽全力去挑战,去奋斗的精神。
下面是他的一些名言,一起共勉。年轻人一定要勇于挑战,无论陷于何种绝境,都要勇敢地挑战!年轻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即使失败,也随时可以再挑战!与其在“我能做”“我不能做”之间犹豫不定,浪费时间,还不如想想“我现在能做什么”如果是非做不可的事,即使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也要付诸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
质与量的未来读后感篇5
本书分为三大部分,对应着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大约在7万年前,我们人类干掉了洪水猛兽,并凭借着基因突变变成了智人,统治了地球。1万多年前我们被小麦所“驯化”,并通过虚构和想象发明了“国家”、“社会”、“军队”这样的名词。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增长,我们摆脱瘟疫、饥荒、战争,迎来了“最好的时代”。
目前的时代,其实是人类的科技和认识水平急剧的爆发,科技巨变的时代。就像百年前的人们难以想象当今的世界一样,我们也难以想象百年之后,比如未来人类生活的究极形态、未来人类是否会灭绝、会不会被人工智能机器人所替代等等问题。而本书第三部分——智人失去控制权,就给我们推演了未来的人类社会将会是什么样的、描绘了我们难以想象的未来。
我们的科学和通识都认为每个人都有唯一一个,真实的自我;这个自我,有自由的意志。而本书作者尤瓦尔·赫拉利基于最新的神经脑科学研究认为以上的说法是错的,你的梦想、你的取向、你所想成为的等等这些人类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和选择,并非没有人可以左右。现在的科学告诉我们欲望和梦想都是可以控制的。
书中提到实验表明,我们可以通过核磁共振读取人的大脑,提前几百毫秒甚至提前几秒知道生物的自由意志选择。文中介绍了一个实验,在老鼠的大脑中安插三个电极,然后通过遥控指挥便能控制它爬行、转圈、从高处一跃而下或者其他任何动作,就像在控制一个机械老鼠一样控制有血有肉的生物。虽然老鼠和人不太一样,但是实验证明意识确实是可以控制的,比如美军就运用同样的原理在人脑中安插芯片,通过芯片释放的微弱电流让大脑特定区域麻痹,万无一失地治疗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些令人震惊的实验让赫拉利与科学家们做出了相同的判断——人的大脑就是一台机器,就是一系列神经元之间的电化学反应而已,不仅不存在所谓的自由意志,人的意志也可以被干涉甚至控制。因为人的欲望并不是由人的意识控制的,相反,人的意识受到欲望的控制。也就是说如果有人控制了你的欲望,那么你所认为的意识都会被改变、被控制。未来的科学仪器不仅能知道你想干什么,甚至还能够控制你想干什么。作者也因而建议,不要再去听从成功人士所谓的“遵从内心的想法”这种空洞的说法,要通过现有数据进行分析,确定自己真正想要什么。
赫拉利还进一步大胆推论,未来的人类会主动地把决策权交给计算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将在不远的将来逐渐替代人类做出决策。所以在未来最了解你的不是你身边的朋友和亲人,甚至都不是你自己,最了解你的将会是那些看不见的数据。
alpha go横扫人类棋手只是人工智能时代来临前的一个小小前奏。书中告诉我们,在医疗领域的一项实验中,计算机算法能够正确诊断90%的肺癌病例,远远高于人类医生的50%。旧金山的计算机药剂师在一年中开出了200万张处方,一个错都没犯,远远低于人类药剂师1。7%的犯错率。ibm超级计算机watson曾屡次在临床表现中完胜人类医生。人类现有的大多数职业在将来将无一例外地被人工智能取代。很多人就此认为文艺工作者会是未来培养的重点,因为他们想法独特、富有创造力,他们所创造的内容是人工智能所不可创造的。然而,作者认为“所谓的文艺”也终将成为一堆算法。贝多芬的'交响曲、莫奈的油画、托尔斯泰的小说,这些其实都是可以通过算法获得的。书中还介绍了一个实验,两位技艺高超的音乐家和人工智能一起演奏巴赫作品,听众投票结果却显示最有巴赫的感觉的表演是人工智能弹奏的作品。所以作者认为,人类最终会在各个方面输给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所有领域概莫能外,只是时间的问题罢了。
作者还阐述了自己的猜想,说未来应该会出现三种人:第一种人是无用的人,比如到了20xx年电话营销人员和保险业务员大概有99%的概率会失业,运动赛事的裁判有98%的可能性、收银员97%、厨师96%、服务员94%、律师助手94%、导游91%、面包师89%、公交车司机89%、建筑工人88%、兽医助手86%、安保人员84%、船员83%、调酒师77%、档案管理员76%、木匠72%、救生员67%,所以按照这个趋势来看很多人即将失业变成无用的人;第二种人是没有自主的人,他们生活中已经充斥了人工智能,衣食住行都被人工智能安排好了,到了一定阶段人工智能甚至会比我们自己还了解自己,所以我们的一切都有人工智能安排、所有决定思想都被人工智能所控制,我们很可能会成为人工智能的傀儡、丧失了自己的意志;第三种人就是神人,他们没有被人工智能控制而是通过人工智能来控制其他人。
最后赫拉利还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判断,未来所有的计算机所连接的,这个汇集了人类所有知识和数据的万物之网,将变得越发全知全能。这个建立在“归集”上的大脑,终将发展到碳基人类无法理解的地步。它不仅是人类最值得信赖的工具,也会作为一种更高层级的神为人类赋予新的意义。
那么我们人类该如何应对这种趋势与变化呢?尤瓦尔·赫拉利说我们必须去了解21世界科技,特别是生物科技和计算机算法的力量,这些力量的潜能远大于蒸汽机和电报,而且不会只用来生产粮食、纺织品、车辆、武器。在21世纪如果我们能搭这一趟列车就能够获得创造和毁灭的胜利,而留在原地就会面临灭绝。
不过,本书尤瓦尔·赫拉利的这些预测并不代表真正的未来,但他给我们一种未来的想象。重视它我们过去就可以避免一些不好的状况发生从而去扭转未来的局面。
质与量的未来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